王石川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科目筆試,日前落下帷幕。本次國考最引人注目的是《申論》取消大作文,變為應用文體的考察——要求考生給“萊康村”寫一份評選模范村的推薦材料。有網友考完感慨:“萊康村村民,對不起了,你們評不上了,我也考不上了。”
“想和萊康村村民道個歉”,單從眾多網友的留言看,一個大型“車禍”現場浮在眼前:有把萊康村寫成菜康村的,還有寫成康萊村和蓬萊村的,甚至有人把萊康村當成了人,“我寫了800多字的萊康村同志發現它是個村”……國考以如此歡樂的調子登上網絡熱搜,似乎還是第一次。考生們自我調侃、上網“道歉”的良好心態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圍觀群眾捧腹過后,還是有一番思量。
弄錯稱呼的歷史教訓數不勝數。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為一方,蔣介石為另一方。戰前,馮玉祥與閻錫山約定會師于沁陽,集中兵力殲滅蔣軍。但是,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在擬定命令時,把“沁陽”寫成“泌陽”。盡管沁陽、泌陽均屬河南,但相距數百公里。這一錯誤,致使馮、閻部隊沒能及時會合,因貽誤戰機而落敗。
馮、閻看似“敗在一撇上”,實際是敗給了疏忽大意。一名通過國考的公務員說:“合作精神,做事嚴謹、細致、規范,做公務員時間愈久,對這些素質要求愈高。”這不是高標準,不是道德綁架,公務員法所提到公務員應履行的義務,包括“忠于職守,勤勉盡責”“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這與嚴謹細致也能勾連上。
有那么多考生因審題不嚴失分,恰可證明《申論》命題改革改對了。這個命題改革,一來可考察考生的文字能力,二來可考察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一定的寫作水平,不可能答好這道題,而光有寫作水平也答不好這道題。原因很簡單,這道題要求考生接地氣,不能做“書呆子”。萊康村評選模范村時夠不夠格?考生要把自己置身于虛擬情境中才能做好題目,就是要看考生能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次國考是2010年以來,中央機關第十次開展公開遴選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這種遴選暢通了基層公務員向上流動的渠道,也優化了中央機關公務員隊伍來源和經歷結構,初步建立了來自基層的公務員培養選拔機制。在這種背景中審思《申論》變臉,更知水到渠成,有基層工作經驗特別是鄉村工作經驗的考生,恐怕更能駕輕就熟地答題,這也正是選拔的一種價值取向。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的意見》提出,要加強正向激勵,激發公務員隊伍活力,突出重視基層導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年輕人多“墩墩苗”沒有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而不知國情和基層民眾所思所想,也不可能當好公務員。
回到“萊康村”寫成“菜康村”一事,出糗不可怕,汲取教訓就是了。從不犯“敗在一撇上”之類的錯誤,到擁有“身子往下探、眼睛往下看”的視野,再到能干事、干成事,即便不進入公務員行列,于人生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