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
作為中小學的一門重要課程,體育學科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科育人、立德樹人呢?筆者認為,中小學體育要以全面育人作為使命擔當,樹立大教育觀、大體育觀,尤其要克服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割裂的弊端,通過跨學科協同,提高體育課程全面育人的效益,為學生走向社會、享受健康充實的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積極探索體育跨學科協同教學模式,在體育與其他課程的協同中發掘體育全面育人的價值和功能,發揮體育全面育人的特殊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們首先從轉變觀念入手,深刻認識體育學科開展跨學科協同教學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 跨學科協同可以消除體育與其他課程割裂的弊端
重視并加強中小學體育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和行動。但是體育課程的學科中心傾向還十分嚴重,過于重視技能目標,阻斷了學校體育與學校教育乃至社會生活的聯系。體育教育的核心價值不是競技比賽,也不是娛樂,而是育人。體育與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小學體育課程必須走綜合化、統整化之路,與德育、智育、美育諸方面協同起來,實現其全面育人的使命擔當。
2. 跨學科協同順應了體育課程的綜合性特征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體育課程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并指出四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各個方面的目標主要通過身體練習實現,不能割裂開來進行教學,這充分說明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性。體育學科獨有的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的課堂教學,可以與語文、數學、藝術、勞動等多學科知識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體育課程這一綜合性的特征決定了該課程可以走課程內部以及課程外部的協同整合之路。
3. 課程之間的關聯為體育課程跨學科協同教學創造了條件
一方面,在其他的學科中有大量的以體育為主題的文章和包括體育元素的題目;另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其他學科的元素比比皆是,如數學元素、語文元素、音樂元素、美術元素等。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學需要對該現象加以分析,并嘗試將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點進行整合,實現跨學科的協同。
體育與其他課程跨學科的協同不能簡單地“做加法”,而應該“做乘法”。我們把體育與其他課程的協同目標定位于“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充分發掘和發揮體育跨學科協同全面育人的價值和功能。
1. 在跨學科協同中立德
我們挖掘體育的德育元素,與學校德育協同。首先,在“賽”中育德。體育比賽的結局無非就是贏與輸,但贏與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讓學生在比賽中養成規則意識:“如何在規則的約束下去贏,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其次,用“星”育德。體育明星以自己獨特的能力與人格魅力為國家爭得榮譽。學生都喜歡追星,于是我們通過“把自己圈里的名人”推薦給學生,讓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植根于學生心中。再次,以“紅色”育德。我們把長征戰斗故事、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語文和歷史課程的內容,整合到長跑、障礙跑、投擲、跳躍等教學中,教育學生不畏艱險、勇于拼搏、團結協作、自強不息。
2. 在跨學科協同中啟智
體育與智育互相聯系,身體素質的提高,會改善學生智力活動的條件,對學生學業成績產生影響。體育課程與小學語文、數學等課程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相互之間有交叉,教學資源可以互相利用。例如:兒歌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低段體育教學中的很多內容可以轉化為兒歌。為此,我們師生一起編兒歌,如前滾翻動作:“低頭抱膝團緊身,變成一只小皮球,兩腳一蹬向前滾,立穩站起我完成”;彈跳力訓練:“我蹲下,手抱膝,你來拍,我來跳,原地拍,原地跳,前后拍,前后跳,左右拍,左右跳。”這樣就打通了體育與語文學科,使教學資源發揮了最大的協同效應。
3. 在跨學科協同中輔美
體育教學中,學生在強健體魄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體育特殊的美,如形態美、運動美、精神美等,從而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培養學生對體育美的審美意識、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體育與美育可以有機地協同起來,發揮它們之間功能交叉的教育作用。體育與藝術的跨學科協同往往是綜合性的,啦啦操就是我們實踐的一個項目。我們把啦啦操作為體育與藝術課程協同的重點,組建班級、校級啦啦操隊。孩子們在動感的音樂下,配以服裝、口號板、旗幟、彩球等道具,以跑、跳、托、舉等組合進行訓練和展示,既發揚了團隊精神又展現了藝術美。
4. 在跨學科協同中育心
體育是培養學生抗挫能力的最好課堂。通常,在田徑比賽中,除冠軍以外,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在球類對抗比賽中,總有一隊是“失敗者”。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在競賽中體驗失敗,學會正確看待失敗,從而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在體育運動中,人們還需要克服疲勞、寒暑對身體的侵襲,要戰勝膽怯和退縮心理。因此,我們把體育作為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煉過程。我們還發掘體育運動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與同伴一起平等、友好、和諧地練習和比賽,從而培養學生寬容、熱情、友愛、合群的良好品質。
體育跨學科協同,需要從教學內容入手,通過梳理體育與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重合、交叉部分,尋找到協同的內容元素作為聯結點,實現全面育人。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三種策略。
1. 有機滲透策略
我們將語文、數學等各門學科知識滲透到體育教學中,也將體育知識滲透到語文、數學等各門學科中,化整為零地實施教學,形成有機滲透策略。例如:小學高年段體育有彎道跑教學,教師一般只是提醒學生通過彎道時身體向內傾斜,跑速越快時身體向內傾斜的幅度要越大。由于小學沒有物理教學,很多學生不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于是,我們采用有機滲透的教學方式,結合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滲透中學物理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物理中的“向心力”“離心力”概念,了解“人在彎道跑時存在離心力,離心力只有被人體傾斜產生的向心力抵消,彎道跑才能順暢。”學生知道這個道理后就能認真體會身體在彎道跑時的狀態,提高彎道跑的教學質量。
2. 任務驅動策略
跨學科協同教學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學生是基于一定情境去達成某一學習任務的,因此任務設計和驅動是開展跨學科協同教學的關鍵。我們以體育為中心,同時考慮不同學科的目標要求、學生發展的真實需要,以及現有的教育資源等進行統籌,設計出系列探究性任務,以此來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
長跑項目一直是學校體育教學不好開展的項目,枯燥、無趣加之學生體質原因,家長、領導、體育教師都不愿進行長跑教學。如此惡性循環,學生體質更是日趨下降。科技與體育協同的“定向越野”項目則把“野外”搬進校園,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體育教師把“定向越野”的目標設定為尋找10位具有影響力的科技人物的出生地,課前在校園里設置好10位人物出生地分布點。課堂上,教師對每組學生提出不同的尋找次序,最快最好地完成尋找任務的小組勝出。這樣,枯燥無趣的長跑變得有趣起來,學生依靠地圖在校園里積極奔跑尋找目標,不知不覺中跑了上千米,既鍛煉了體能又增強了對這些人物的了解。科技體育的任務還可以是瀕危動物、歷史事件、文化遺跡等的尋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以若干個學習活動小組開展學習,使得看似“單一”的體育課堂教學變成了融體育與思政、語文、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的跨學科知識教學,真正把全面育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3. 主題統整策略
我們從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出發,確定主題,然后把其他課程的相關學習內容整合進來,形成主題統整式學習單元。這種協同的關鍵是探索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主題,一般是由體育教師基于學科內容提出課程主題,其他學科教師協同參與課程設計和實施。
以五年級“跑與游戲”單元為例:該單元六課時,包括蹲踞式起跑,游戲“螞蟻搬家”;50米快速跑,游戲“叫號接球”;彎道跑,游戲“十字接力”;50米×8往返跑,游戲“鉆山洞”;12分鐘定時跑,游戲“穿山引水”;400米耐久跑考核,游戲“打活動目標”。體育教師在該單元教學中圍繞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確立全面育人的多學科協同內容,組成跨學科的“長征”教學主題,協同語文、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教師參與設計“長征啟程、強渡烏江、翻越六盤山、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會寧會師”六課時教學計劃。“長征”單元主題教學不僅完成了“跑與游戲”單元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相關運動的技術方法,提高技能水平,發展身體素質,體驗群體學習的樂趣,學會尊重與關愛弱小同伴,養成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而且擴展了主題統整的廣度與深度,實現了傳播紅色基因、傳承歷史文化的任務。
(編輯?崔若峰)
注釋:
①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在組塊教學理念下小學體育課堂協同教學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T-b/2013/0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