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惠芬
摘要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基于學?!皠撓虢逃崩砟睿到y化建設兒童創想課程,培育兒童創想素養。一是基于學校育人目標,系統構建兒童創想課程目標鏈;二是整合融通課程內容,形成三大課程群;三是通過拓展多維創想空間和推動項目式學習,提供學生全場域學習創新體驗;四是不斷進階完善課程評價,助力兒童創想素養目標的有效達成。
關鍵詞兒童創想課程;創想素養;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統整;角落課程;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11-0033-04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對于這一問題越來越重視,但在實踐層面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如好奇心、想象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素養在中小學階段就需要啟蒙與培育,但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落地,就很值得關注。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星河實小”)圍繞學校“創想教育”理念,系統化建設兒童創想課程,邁出了兒童創想素養培育的堅實一步。
我們認為,創想素養和“創新素養”“創造素養”一脈相承。所謂創想,就是依托想象力,創造希望實現的一件事物的形象,把以前沒有的事物創立或者制造出來。相對創新和創造,創想更注重創造前的思維孕育,也更加貼近兒童視角。而創想素養則包含兒童的創想品格、創新思維和創造實踐能力等內容。

基于此,星河實小以“讓兒童過一種創想生活”為旨歸,確立了“每一個孩子都是銀河中最閃亮的星星”的兒童教育立場,并以“培養具有世界眼光、民族情懷與創想素養的當代少年”為育人目標,以“端行、好學、健美、樂創”為兒童形象特質,以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為關鍵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對兒童創想課程目標進行系統構建,并力求做到“三個結合”:一是學校育人目標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相結合;二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的教學與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關鍵目標相結合;三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創想素養要求與其認知風格特點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我校形成了兒童創想課程目標鏈,針對低、中、高年級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標要求,即低年級重點關注兒童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中年級重點培養兒童的想象習慣和質疑能力,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人格。同時學校還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經過實證觀察與廣泛論證,從兒童日常學習行為入手,提出了兒童創想素養培育的七個要素:觀察、體驗、發問、探究、合作、表達、情感。我們同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提出了對七要素培養的具體目標要求,并將其細化融入課程總體目標-學段課程目標-年級課程目標-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之中。
在對兒童創想課程目標進行系統設計的基礎上,我校又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有效統整,建成了兒童創想課程三大課程群,即核心課程群、協同課程群、支撐課程群(見圖1),實現了課程從原有的規定式到融合式、從單科推進到復合式推動、從單純的靜態書本知識學習到動手動腦相結合的轉變。
一是核心課程群。這是指統整以后的國家課程。我們在核心課程群建設中,圍繞創想主題重點做了三項工作:一是梳理出每個學科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二是在每門學科的年級序列化課程標準中融入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關鍵目標;三是經過學科內外的內容統整,形成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兩部分,既滿足了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又能有效落實學生創想素養培育目標。其中基礎性課程即學科內知識的整合,占比約75%~85%;拓展性課程指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占比約15%~25%。

二是協同課程群。兒童創想素養的培育,需要知情意行的協同。為此我們在核心課程群之外,又開發了協同課程群。一方面在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以及地方課程“公民與實踐”中融入兒童創想素養目標;另一方面圍繞低、中、高不同年段學生創想素養標準要求,開發出相應的創意游戲、創造方法、創新思維等課程,循序漸進地推進兒童創想素養的培育,目前已建成《100+創意游戲》《100+創造技能》《100+創新思路》《100+我的發明》等校本課程。
三是支撐課程群。如果說核心課程群是從國家課程的角度出發,協同課程群是從校本層面推進,那么支撐課程群就是在年級和班本層面的深入。星河實小在校內依據低、中、高年段設立了三個“小學?!保呵嗵O果學園、紅蘋果學園、金蘋果學園,支撐課程群的開發與實施就由三大學園具體負責。每周五下午兩節聯排的創想課期間,三大學園圍繞星河學子素養特質,針對“智慧之腦”“健康之體”“審美之眼”“創造之心”“責任之肩”五大領域,開設出18個類別72門個性化的創想課程供學生選修,為所有孩子提供發現自身興趣、創造無限可能的機會。
要想激發兒童的創造潛力,就需要整體設計學習的物理情境、人際互動和文化情境,使得兒童在全場域的學習創新體驗與實踐中得到發展。為此,我們重點進行了以下嘗試。
1. 打造校內外多維創想空間,全面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我們認為,學生的創想空間存在多個維度,每個維度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如從物理空間維度,可分為班級教室空間、校內共享空間與校外創想空間等;從人際關系維度,又可分為師生空間、朋輩空間等。為有效開發這些空間資源,我們進行了多種探索嘗試。如學校摒棄一般專用教室的概念,建成了包含魅力數學館、電磁奧秘館、人體科學館、魔力衣櫥、數字廚房等在內的36個主題課程館,打造校內共享空間,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樂趣;通過與區域內的30多個企事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打造校外創想基地,為孩子們提供每月半天的野外課程學習機會,讓他們在校外實驗室與試驗田里開展創想小課題研究。
我們還通過構建“角落課程”,有效開發利用朋輩資源。我們認為,兒童既是課程的學習者,更是課程的參與者和創造者?!敖锹湔n程”就是指兒童可以在學校創設的各種角落里,生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課題,與校內興趣相投的伙伴一起展開探索研究,并邀請自己喜歡的導師給予指導。每個學期,學校都會通過“課程博覽會”展示孩子們的角落課程研究成果,以此激發兒童的問題意識、探究欲望、合作意識及創造能力。如校園的某個角落也許有個“昆蟲部落”,孩子們可以在那里觀察小昆蟲;也許有個“創意農場”,孩子們可以親自動手培育農作物,等等。角落課程的內容和地點會隨著課題的變化而變化,合作伙伴也會隨著一個課題的結束,自行“解體”再去加入新的團隊,開展新的研究,走向新的合作。
2. 開展多主題項目式學習,為學生提供全過程創新體驗

為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還通過開展各種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讓兒童經歷體驗、探究、分享的學習過程;同時鼓勵不同班級和年級的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問題意識和交流能力。學校還編制了《場館課程手冊》《野外課程實踐手冊》等課程指南,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如低年級的“場館課程”更多采用“種子課”形式,重在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內心播種好奇的種子;中年級多采用“主干課”形式,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發現內在規律、建構策略模型、習得創造技能;高年級則多采用“果實課”形式,讓學生根據發現的規律與模型關聯生活中的原型,改造或創造新的事物。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學習體驗實現了從單一到整合、從單向到互動的轉變。
幾年中,圍繞兒童創想課程目標,結合兒童創想素養階段性目標,我校不斷進階完善課程評價方式與手段,推動課程評價實現從靜態到動態、從單一到綜合、從整齊劃一到個性多元的轉變,以助力兒童創想素養目標的有效達成。
第一階段:語數英游戲化闖關評價。在2013~2014學年的期末考核中,我校針對語數英三個學科,改變已往靜態的考試方式,采用游戲闖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知識考核,同時根據考核內容設立了“思維坊”“字典屋”“小劇場”“速算坊”等游戲場地。學生手持評價單參與游戲闖關,教師則通過學生的現場表現評估他們在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關鍵能力方面的掌握及發展情況。學生還可以通過積累“蘋果”的方式來記錄成績,每門學科達到5個青蘋果則可以升級為紅蘋果,三門學科達到12個以上青蘋果則可以獲得金蘋果勛章。同時考核評價堅持鼓勵性原則,即使是能力較弱的學生,也會在這樣的游戲化評價、延遲性評價中獲得自信。
第二階段:圍繞六大綜合素養開展場景化評價。在2014~2015學年的期末考評中,我們將評價內容進行了拓展,圍繞國家課程語文、數學、體育、科學、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課程目標與兒童創想素養目標,在校園里創設了“玩轉星河小鎮”考核場景,包含星河設計院、星河演播廳、星河數理院、星河創造坊等六大主題,重點考查學生的藝術與審美、語言與表達、數學與思維、創新與實踐等六方面素養,內容既有側重,又相互交織。如“星河小醫院”中設立了牙科、眼科、營養科、保健科等項目,孩子們可以選擇其中的2~3個項目參與知識問答、技能操作、合作實踐等體驗,完成對自身健康知識、健康意識、健康技能的考查。
第三階段:分學段開展游戲化與項目化評價。在2015~2016學年的兒童創想素養評價中,學校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將考核方式進行了區分。低年級依舊沿用游戲化評價考核,中高年級則通過項目式學習方式進行評價。學生的研究項目既有學校的規定性內容,也有源于生活實際或自身感興趣的個性化小課題。學校圍繞學生的項目研究及成果情況,從不同維度為其量身定制評價報告,如個性化的閱讀報告、計算報告、不同領域的素養發展圖等,以呈現學生在智能、情感和個性等不同維度的發展。
第四階段:開展基于真實社會情境的主題任務評價。我們認為,兒童創想課程評價指標必須要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相結合,評價方式要更多指向在真實情境下的學生發展性評價。為此,在第四階段,我們以“勇闖創想城”的大任務方式,依托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以年級為單位,打破班級界限,鼓勵學生通過自由組合選擇情境任務,開展項目研究。在此過程中,我們尤其關注兒童情緒、態度的形成發展,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環境中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主題任務,發展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從而將教育評估活動轉變為不斷生成的價值理解和創造性活動。如我校學生曾圍繞“教室照明與學生視力”這一主題,針對所在地區的相關企業及行政部門開展了長達一學期的社會調研及數據采集工作,最后形成了“星河實驗小學教室照度調查及照明方案設計”研究成果,該成果還在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家單位于2017年聯合主辦的“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注釋:
①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兒童創想課程的整體建構與實踐創新”(項目編號:js201514)、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題“兒童創想課程的校本研究”(課題編號:xbkcjt20170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