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曼麗
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領域之一,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 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
關鍵詞:STEAM;勞動技術教育;打開方式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我1995年開始工作,在課表中有《生活與勞動》這門學科的。三四年后,這門學科就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做為班主任,我兼任過該學科的教學,品德學科中有動手部分的內容,但是很多時候不以技術為目的,只為明理的輔助手段。2001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始出現。慢慢的,《勞動技術》學科也出現在了中小學的課程之中。作為勞動與生活學科的市教壇新秀,雖然這個學科幾經變革,但一直關注著課程的發展。近年來,參加了各級各類培訓、聽課,對于勞動技術學科的認識也日臻清晰起來:
什么是勞動技術教育?
一提到勞動技術教育,我們想到的是什么?做一樣東西?完成一件事情?其實不然,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 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是一門很受學生歡迎的科目,課堂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順應當今科技發展,開發潛力較大的開放性學習領域。進入信息時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學習基礎將不斷被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改寫和刷新。信息技術、電子技術、基因工程、農業新技術以及一些新興的生活科技日益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習領域。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將呈現出一種動態的和結構性的發展和變化,與此同時也形成了課程內容上的選擇性。
農場勞動是不是勞動技術教育?
在校園一隅開辟一個場地,種上蔬菜,是不是勞動技術教育?是,也不是。
勞動教育并不簡單等同于農場勞作,其背后蘊含的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情感教育往往更為重要。關注春種夏收,不是真正的勞動技術教育。關注春種夏收過程中的分工合作,通過體驗過程提高學生勞動意識與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感,才是勞動技術教育的特質所在。
不光如此,在“農場教育”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衍生出勞動創意課程群、美好生活課程群,以及一系列面向社會的志愿者課程,以構建起完整的“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這才是勞動技術教育真正想要達到的。
勞動技術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教育活動,但它強調在現實(或模擬現實)情景中開展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十分強調在活動中最大程度地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促使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
STEAM背景下勞動技術教育與以往的勞動技術教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一邊是轟轟烈烈的STEAM教育,似乎代表著時代最前沿的課程研究,很多時候會跟先進的電子產品連接在一起;另一邊是勞動技術教育,依托多年傳承的工具,基于技術的學習的課程。這樣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答案是否定的。
強調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余姚胡金波老師執教的《蝴蝶養殖》一課,就是從學校特色蝴蝶標本制作出發,因為制作標本需要蝴蝶,捕捉蝴蝶需要工具,標準工具需要什么規格,怎樣的動作才能捉到蝴蝶,一下子不用的蝴蝶怎樣喂食……問題一環扣一環,所有的問題都從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來,所以課堂上獲得了很大的認同感。如何解決呢?學生說,資料看,師示范,生學做,從理性到感性,從知識到技能,一步一步,環環緊扣。
基于成長,為了成長,而不只是基于知識,為了技能,在傳統學科教學已經在努力謀求“活”的課堂的時候,在它們已經在千方百計努力擺脫“絕對控制”,在努力擺脫僵化模式,在努力避免“知識本位”的時候,我們,作為十幾年的新興學科,一定注意在一開始就別奮不顧身地跳進傳統學科教學的“老坑”里。
努力在過程的體驗中綜合學習、整合提升
在STEAM課程理念引領下,勞動技術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可以進一步提升。比如學生們在勞動課上種的土豆,可以結合科學知識觀察思考,結合數學知識學習土豆買賣計算,結合語文知識為土豆編寫一個故事,結合美術知識為土豆畫一幅“肖像畫”,相關的知識還能綜合運用,融會貫通……“幾堂課下來,學生們對土豆的表征、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等知識了如指掌,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很多農作物。”七蔥八蒜、九油十麥,如今學生們腦子里的農學知識真不少。像這樣,從一個支點發散出網狀的多元學習內容,就如同一個“課程綜合體”,希望其能像城市綜合體滿足民眾多種個性需求一樣,滿足學生多學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新課程中勞動與技術教育和已有的勞技課程的形態和名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 “勞動技術”名稱相比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體現“勞動”與“技術”兩者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兩者的區別,同時,“勞動與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出現,體現了綜合的特征。
關注在操作的過程中掌握動作、清楚要領
教學的過程中,如何落實呢?余姚胡金波老師執教的《蝴蝶養殖》一課給予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捕捉蝴蝶用的網兜這一工具,胡老師從網兜的數據入手,工具的規格很大程度上決定工具的使用成果;蝴蝶作為動物,不是兜進網里就能成功的,成功的關鍵還在于能扎緊網兜,使蝴蝶無法飛出來。如何落實這一知識點?文字說明、現場演示、學生練習、視頻觀看,一步一步從理性到感性,從知識到技能,逐一落實。
這樣,將《蝴蝶養殖》作為一個契機,重點關注網兜的使用,讓教學不僅僅服務于一個主題,而是掌握了一個技能,學會了捕捉其它飛蟲的能力,關注了大教育觀的理念,也是勞動技術教育的一大特質。
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態度情感、參與熱情
勞動與技術學習的評價以發展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為根本宗旨。鼓勵、肯定學生參與勞動與技術的學習與實踐活動。嘉獎在勞動與技術學習中表現突出,有所發明與創造的學生。
勞動與技術學習的評價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評價方式有: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評價、教師、家長以及其他人員的評價等。評價方法應當靈活多樣:、產品展示、作品評、撰寫心得體會、相互交流、專題活動、日常觀察、學期考核等勞動與技術學習的評價應當注意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既要關注學生技術學習與技術操作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既要關注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習得與創新,又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情感的進步與發展。
總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當今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充滿競爭的時代,世界之爭,歸根到底是人才之爭,是人的綜合素質之爭,是創新能力之爭。在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理論指導下,認真研究勞動技術教育的新理論,新的教學方法,深化勞技學科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勞技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品格,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獨特功能,培養更好的21世紀需要的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守忠.縣域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實踐開發的策略及途徑[J].寧夏教育,2019(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