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
摘 要:科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初中階段的教師在科學這一課程的教學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所取得的教學成果卻不是非常明顯。
關鍵詞:科學;初中生;初中教師
一、課例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一)課例研究背景
目前階段我校學生科學課程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整體學習水平存在著較大提升空間。
(二)課例研究的意義
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認知和深層理解并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
二、課例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課例的研究目標
通過課本課例的研究,旨在改變學生學習科學這一課程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努力實現以下目標:(1)搭建起適合我校學生科學學習的學習體系
(2)改變我校長期堅持的傳統科學教學方式
(3)提出高效學習,提高學生科學學習效率的方式和經驗
2、課例研究內容
(1)前期階段找個別學生單獨談話以及在全班范圍內實行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了學生在學習科學這一門課程時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從中分析歸納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通過搜尋閱覽課外相關材料和學習理論,建構出科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三、課例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我校初中二年級(1)班,針對該班級科學教師吳老師所帶的學生平均分較低,學生之間科學分數分化明顯的現象,從提升學生科學學習水平入手進而提高班級總體科學平均分,縮小學生之間的科學分數差距。
2、研究方法:(一)教材分析法:在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以前,首先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歸納書中的知識點,調整書本知識的排列順序,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制定出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案,從而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課程的前后的學習進度變化情況進行搜集和歸納,從而用事實論證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果。
(二)觀察法:在教師講課時,也需要實時觀察課堂上學生的聽課狀態,并對這些學生的聽課狀態進行記錄和總結,從而更有助于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自己在教學任務中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為教師以后進行回顧式教學和反芻式教學提供良好的準備條件。
(三)行為研究法:課例分析研究是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師的實際教授情況而定的,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實際因素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教學研究方案,從而做到與案例分析與實際情況的密切結合。
四、課例研究過程
(一)選取課例: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第四章《植物與土壤》
(二)具體過程:1、設計課:教師根據這一章節的課本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計劃,并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選擇幾名學生觀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方案,并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課堂設計方案,力求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這個過程在有時間保證的前提下,可以重復多次實施,不斷聽取不同學生的意見,最終使教師的教學設計無限趨近于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
2、第一階段 執教者:吳老師
(1)聽課群體:我校初中二年級(1)班學生
(2)旁聽群體:學校的其他幾位老師
(3)議課及反思:議課過程在教師執教科學課程結束以后展開,參與的教師人員除了吳老師本人以外還有其他幾位學校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由議課教師吳老師率先發言,根據實時的上課進度和自己上課前規劃的教學進度相對比,并從中分析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整個課堂在上課期間的氣氛效果,再由學校其他幾位老師根據學生的上課狀態和自習在課堂上的真實感受,把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想法提出,和其他老師一起交流,在這些環節進行完成以后,由吳老師進行總結性發言,概括這堂課上的理想之處與不足,為以后教學提供可參考的范例。并且吳老師把議課過程中提出來的建議和看法進行整理,對第一階段使用的上課教案進行適當調整和修改,從而制作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新教案。
3、第二階段
(1)由吳老師再次執教本章節的課程,并且按照原來的模式,請學校其他幾位老師旁聽課程
(2)議課及反思:議課及反思同樣也在教師執教結束以后進行,由吳老師自己主持,并且率先發表對這堂課的上課感受,主要側重“課堂上的表現相對于第一階段的教學是有所提高還是在原地踏步,第一階段的教學短板在第二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是否得到了彌補,在第二教學階段中是否又發現了新的教學問題”這些方面,之后再由其他旁聽老師輪流發表自己在課上時間的觀察和感悟,再次針對第二階段的教學過程提出意見和看法。
4、第三階段
(1)吳老師執教展示課程,學校內部的其他老師和領導以及上級教育部門的教育人士進行旁聽
(2)議課及反思:吳老師在結課以后例行教學討論交流會,分析這一次展示課的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再由旁聽的教師和上級資深教育人士對課程效果提出意見和點評,從而為以后的科學教學活動提出發展策略。
五、課例研究成果預期
1、課例分析報告
2、科學教學實施方案
3、教學實例、聽課議課、課后總結和反思的過程性的資料與文檔
4、課程實時影像資料
六、課例研究的時間跨度
1、2019.05.01:教師認真閱讀科學教材第五章的內容,并且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案
2、2019.05.04-10: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方案,規劃出一次設計課,并且組織在課上教學時需要的稿件和資料。
3、2019.05.13:教師實施第一階段的科學授課過程
4、2019.05.15:教師開展第二階段的科學授課過程
5、2019.05.17:教師開展第三階段的科學授課過程
七、課例研究成果
縱觀三次授課過程,在吳老師第一次開展授課時,其本課任務完成的并不順利,這有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學生的基礎素養較差不能夠準確理解第四章中植物的莖與物質吸收的相關問題、課堂上學生的專注程度不高,不能夠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教師也存在著教學環節松散、課堂上放手度不夠、PPT制作的動畫元素使用較少,課堂板書的陳列部分沒有形成非常嚴謹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等問題,而在第二次的授課過程中,講課的整體效果是有所好轉的,教師更加注意把內容知識講解的通俗易懂,解決了學生基礎素養不高的問題,同時教師加強了班級課堂紀律管理,提高了學生的精神專注程度等等,在這三次的授課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教師的教學工作一次比一次進步,直到第三次教課時,書本的知識框架和結構體系清晰顯現,課堂的教學環節也更為流暢,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師生之間彼此的配合逐漸默契。
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總體而言趨于良好,能夠清晰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策略與方法,比如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自己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在生活中親身動手實踐等等,從而提高了學生科學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效果。
八、課題研究中尚需解決的問題
1、教師的科學教學用語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2、教師教學方式側重親力親為,尚未把學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部分放權給學生;
3、課件的選擇和課上習題的指定需要認真考慮,最好可以體現出新時代的科學學科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黃鵬飛.基于培養“理性思維”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附錄之“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的課例評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9(05):32-35.
[2].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省學科帶頭人專項規劃課題開題會議暨關鍵課課例實驗研究基地學校授牌儀式在昌舉行[J].小學教學研究,2018(28):97.
[3]吳思友.課例研究,教師小課題研究的主要范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