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豪英
摘 要:班主任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中播種耕耘的職業,更需要教師用心體會學生管理中的得與失,才能不斷的成長和發展。因此,作為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小學教師在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更應該做好育人工作。文中分析了小學班主任平凡而繁瑣的工作所蘊藏著的重要意義與作用,闡述了班主任工作所需要愛心、耐心、恒心和責任心。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信心;責任心;教育學生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我,在教學生涯中默默地度過了20個春秋。自從當了20年的班主任以后,才深刻體會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瑣。不僅因為它是管理、教育于一體,更是因為工作的對象是一群成長中的孩子,還有熱心的家長們,所以每天都會有意外等著自己。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長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下面將班中發生的故事與大家齊分享:
一、獻出愛心
愛是相互的,當老師愛他的學生時,他的學生就會愛他的老師,當師生間充滿愛的情感時,還有什么事情是不能交流的,什么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呢?善于接近學生,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順利開展工作的基礎。
江妃同學的反常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本她是位很優秀的學生,能說會唱,對數學特別感興趣。可近來,我發現她精神恍惚,兩只疲倦的眼睛經常直瞪瞪地盯著天花板,不唱也不動,剛開始,我還以為她在思考問題,所以就沒大重視,后來聽其她老師也反應這種情況,我便主動找她談心,細心地了解她的一些情況。原來他父母感情不合離異了,她跟了她的媽媽,而媽媽又把她托給了外公、外婆。一下子從一個品學兼優、活潑可愛的學生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我義不容辭地當起了“媽媽”的角色,平時有事無事都愛輕輕地撫摸她的頭,利用課余時間找她談心,讓他感到“媽媽”的愛。正是這“愛”的信號感召了他,她徹底變了,人變開朗了,對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臉上又開始綻放出美麗的笑容。只有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寬容、尊重,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
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記憶卻是很深很深的。我給他們送出的是真情,收獲的更多的也是真情的回報。
二、需要耐心
“百年育人”一話昭示著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工作都需要更多的細致付出,尤其是一些在智力上、學習上有問題的學生,而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又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更不可能奢望一朝一夕達到教育目標。這就需要足夠的耐心,對他們的幫助和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對癥下藥。
本學期開學一周,我發現班上有個叫盛杰的男孩。因初到學校,他與其他的孩子顯得不一樣。幾天幾乎都沒說過一句話,更別說和其他孩子一起嬉戲了,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無助地坐在座位上。我注視著這個被大家遺忘的小男孩,他臉色蒼白,無神的眼睛漠然得看著一切。他眼中的那份孤獨那份暗淡,深深刺痛了我。我想他多么需要大家的關愛、尊重。
盛杰的學習很差,我常常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輔導他。他的手抓不緊筆,就是連線的題他都擺不直尺子,一道簡單的計算題都要用學具擺上幾十次。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我還是耐著性子慢慢地教他,在操場上、在教室里,我們邊學邊玩,我變著法子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學數學,終于他慢慢地開竅了,也能做一些簡單的數學題了。為了讓他收獲到成功的喜悅,我與同學們訂了一個“君子協議”,讓全班同學和他交朋友,并用贊賞的態度分享他的每一個點滴的進步。漸漸地他的小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俗話說鐵樹葉也會開花,我們對孩子們多一些愛心,再多一點耐心。只有這樣,才會有收獲,
三、體現恒心
和學生談心、談話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多年來,我養成一個習慣,每天課間或放學后,我都會邀請幾位學生坐著和我聊聊天,主要是暢談開心事,傾述苦惱事……對每位學生的談話,我都十分專注地傾聽;對每位學生遇到的苦惱,我都像朋友一樣的給以真誠地幫助。與顏靖同學聊天時,他流著淚向我傾述了自己的痛苦。原來他小時候染上小偷小摸的壞習慣,經常拿走家里的零錢,沒少挨爸爸媽媽的痛打。現在慢慢長大了,也懂事了,已經改掉了過去的壞毛病。可是前幾天,媽媽少了幾十元錢,不問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很絕望也很沖動,很想離家出走。我了解到事情的經過,及時地趕到他家,與他父母溝通。孩子噙著眼淚送我出門,一位走在邊沿的孩子就這樣被我拉回來了。我與每位學生都真誠聊過,把他們當朋友,這就無形地就縮短了師生間心理距離,使我逐漸成為了學生們最值得信賴敬佩的朋友。誠心教育要求我們教師能放下自己對學生管理者的身份和優越感去真誠地與學生溝通、尊重學生,構筑師生間互信的橋梁,困惑教師的眾多問題也就能柳暗花明了。
四、突破責任心
要把孩子教育好,單靠學校和教師是不夠的,只有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協調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學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與后天的培養沒多大關系。部分家長坦言自己對孩子的學習基本處于不管不問的狀態,大部分家長認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師教”,他們只負責從經濟上、生活上滿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針對這種情況,我做了點嘗試,舉例如下:
我班有個學生叫浩鋮,他課上不專心,課后作業不完成,不遵守紀律。教育過幾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長,好景不長,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其他老師閑談中,得知他的美術成績較好,我抓住這個機會,當著他的面向他的父母報喜,并提出如果在學習上也能這樣出色,做個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這下可真奏效,浩鋮上課認真了,課間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了。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寫了家校聯系單。總之,該生一有進步,我就設法給他“報喜”,使他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他,希望他進步。幾次成功家訪給我的啟示是:家訪時“報喜”有時比“報憂”更管用。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需要緊密而有效的配合,兩者之間,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會在學生身上產生明顯的負面效應,影響教育效果。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規范的管理、專業的師資、豐富的設備設施、所以學校教育是核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只有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與家庭若在學生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會給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種種的困難,降低學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要努力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協調。
總之,學生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弄清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愛好,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陳冀.相信點滴的優點 提升班主任教育藝術[J].才智,2014,(18)
[2]王敘.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科技風,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