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網絡借貸平臺的運營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平臺業務風險來源。
關鍵詞: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
國外的平臺大多從網絡上直接獲取借款人和投資人信息,直接對借貸雙方進行撮合,不承擔過多的中間業務,模式比較簡單。相對而言,國內的P2P行業則根據具體國情、地域特色和平臺自身優勢,對網絡借貸的各個環節予以細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P2P網絡借貸模式。
(一)P2P信息中介模式
P2P信息中介模式,即P2P作為一個信息中介,提供信息平臺幫助貸款人和借款人實現借貸。P2P平臺通過審查借款人的個人身份信息、基本財產情況、年齡、學歷等基礎情況,構建一些評估指標,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月收入情況、房產情況、購車情況、借貸歷史情況等,給出借款人的信用評估結果或信用分。在審核通過后,借款人即可在平臺上發布借款信息,包括借款的金額、期限、利率等。貸款人則通過瀏覽借款人的借款信息和信用評估結果,來進行投資。一般來說,信用評級越高,借款人的借款成功率越高,借款成本越低。P2P平臺則從成交的借貸業務中收取手續費,類似信息介紹費。
在P2P信息中介模式下,風險主要來源于P2P平臺對借款人信息審查、信用評估時的風險,主要包括:一是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準確性,P2P平臺在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估,首先要保證借款人相關信息的真實準確,由于我國征信系統并不完善,且平臺面對的借款人數量眾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對借款人的所有信息進行審查,無法保證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準確性。二是借款人信息的完整性,P2P平臺通過一些評估指標來評估借款人的信用情況,但這些指標并不能完全客觀的反映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而且有些借款人還不能提供關于評估指標的相關信息;三是P2P平臺信用評估的合理性,對于借款人的信用評估需要一套合理的信用評估體系,要求評估標準合理、評估過程合規、評估結果合理,但很多P2P平臺的信用評估體系只是評估指標的簡單加總,合規合理稍顯不足。
(二)P2P信息信用中介模式
僅僅根據平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以及信用狀況,貸款人無法準確判斷借款人的信用資質,一旦借款人逾期甚至無法償還貸款,貸款人也欠缺追討的能力,將遭受很大損失。因此,P2P網絡借貸平臺公司為了業務的發展,在擔任信息中介角色的同時,也擔負起信用中介的角色,為貸款人的投資進行擔保(平臺提取風險準備金提供擔保或由關聯第三方進行擔保)。在這種模式下,除非平臺出現問題倒閉,貸款人一般能獲得剛性兌付承諾。
在這種模式下,除了P2P平臺擔任信息中介帶來的風險外,平臺擔任信用中介也會帶來新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P2P平臺擔任信息中介帶來的風險,是指信息中介模式下的信息中介風險。
2.信用擔保的評估。擔保方的代償能力直接影響債務人違約時的挽回,擔保能力的評估結果會對平臺的聲譽和資質具有重要影響。在未引入獨立第三方評級機構對擔保方的擔保能力進行評估的情況下,信用擔保的評估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特別是平臺自身或關聯方提供擔保的情況,因此,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對P2P平臺、產品及相關交易方進行信用評估將顯得尤為重要。
3.信用擔保下平臺的信用狀況及出現違約下的損失挽回。在信用擔保下,投資者的損失能夠挽回多少很重要,需要考慮信用擔保的覆蓋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果是平臺提取風險準備金進行擔保,那么要考慮風險準備金總額與業務規模的比率;如果是其他擔保機構進行擔保,那么要關注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能否與平臺規模相匹配。
(三)P2P個人與企業借貸模式
隨著P2P業務的開展,P2P平臺開始開發一些更具實力的企業借款客戶,而大量小微企業也急需通過網絡借貸通道進行融資,P2P開始變為“個人向企業貸款,企業向個人借款”的方式。P2C模式即需要融資的企業可向P2P平臺提交融資申請,由平臺進行信息資質審核,審核通過后的優質項目標的可在平臺上向投資者(貸款人)進行信息公示;投資者則對平臺提供的融資項目進行篩選、投資;P2P平臺在對借款企業進行信息收集調查工作,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借款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同時,還需要為融資企業借款進行信用擔保,保障投資者的投資安全。這種模式下,對于P2P平臺的信用評估能力、信用擔保能力要求更高,一旦借款企業無法償還貸款,受到損害的投資者更多,引發的后果更嚴重。所以,這種模式下的信用風險會更大。
(四)P2P類金融企業參與模式
在類金融企業是指經營業務具有金融活動屬性,但是并未獲得金融許可證,非由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直接監管的企業,包括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保理公司、典當公司、擔保公司等。類金融企業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亦為金融機構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途徑。隨著P2P業務的快速發展,P2P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急需資金的類金融企業開始加入到P2P業務中來,從P2P平臺得到融資,開展類金融業務。于是,各種形式的P2P模式迅速發展起來,例如P2C模式(personal to company)、P2A(personal to asset)、P2L(person to leasing)等。
在這種模式下,由類金融企業去開發投資項目,并且由類金融企業對投資項目進行信息收集,信用評價,P2P平臺只需要審查類金融企業提供的投資項目的信息,并提供給投資人。貸款人在P2P平臺上進行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在購買類金融企業發行的理財產品。事實上,類金融企業轉讓其債權或資產收益權,簽訂債權轉讓或資產收益權轉讓合同,投資者則是以某個價格受讓類金融企業的債權或資產收益權。
在類金融企業參與模式下,P2P平臺作為類金融企業的一個融資渠道,一般只需進行一定的信息審查,而不需要對投資標的進行風險評估。該項工作由類金融企業完成,相應地,風險分析的重點應放在類金融企業及相應項目上。風險點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類金融企業提供的投資項目自身;其次,類金融企業內部風控對投資項目風險評估能力;再次,還需要對類金融企業自身的信用風險進行評估;最后,P2P平臺的信息審查以及信用擔保能力。
(五)P2P混合模式
隨著越來越多的類金融企業加入這個行業,業務類型越來越多,P2P平臺也引入越來越多的擔保機構、線上線下銷售機構、外部股權投資者、業務合作者,一般P2P平臺不僅僅限于一種模式,而是多種模式的混合。混合模式下,前面幾種模式中包含的風險在這種模式下都有可能出現,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更大。還會面臨其他銷售渠道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其它銷售渠道由于信息不透明性引發的道德風險、操作風險;監管缺失,從業人員風險意識薄弱導致的操作風險;用來作為非法集資或者進行傳銷的工具的法律風險。
(六)規范的P2P運營模式
2016年8月17日,銀監會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共同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指出,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服務中介公司,其本質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因此其不得吸收公眾存款、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等。因此,規范的P2P平臺不能進行信用擔保,發揮信用中介功能,此外,P2P應當實行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隔離管理,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
在規范的P2P、P2C模式中,首先是避免了P2P平臺的擔保風險,其次,投資人的資金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P2P作為純粹的信息中介平臺,主要的風險來源就是平臺的信用評估能力。同樣,在規范的P2B、P2A模式中,風險主要來源于類金融企業的風險評估能力以及P2P平臺的信息審查能力。規范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風險:
1.P2P平臺擔任信息中介帶來的風險,是指信息中介模式下的信息中介風險。
2.外部機構擔保帶來的風險。根據規定,擔保公司擔保資產規模與公司注冊資本規模之比不能超過10,因此,隨著P2P網絡借貸的發展,P2P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外部擔保機構擔保能否覆蓋P2P平臺也需要審查評估。
3.類金融企業參與的風險,是指類金融企業的風控能力和道德風險。
4.資金銀行托管的風險。由于銀行只承擔實名開戶和履行合同約定及借貸交易指令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審核責任,不承擔融資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真實性的實質審核責任。
參考文獻
[1]周雷.互聯網金融理論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林銘,男,籍貫杭州,1969年5月出生,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統計分析,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