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新,從學術來講,都和兩個問題有關系:一個是怎么認知這個世界和機會,另外一個是怎么理解你的能力。
領導者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效率等很多東西,我們能不能真正地成長,就取決于要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領導者。可真正成為領導者的并不多,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首先得管理自己,先成為自己的領導者。當你能管理好自己后,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你認為不能完成的事情。
《西游記》中有九九八十一難,現實中的玄奘所遇到的磨難比《西游記》中的難得多。最難的也是讓我特別震撼的一件事情是,他放下了。為什么他做得到?因為他對所有的挑戰,無論身外還是身內,無論外界給予的還是內心的,都有一個認知能力,這個認知能力可以讓他接受所有的挑戰。所以,認知挑戰是第一步,其次是解決挑戰的能力。
認知,其實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一種訓練。這個訓練最重要的是你能否依賴你擁有的各種知識,在對外部的世界具有看法之后,綜合地完成你個人的努力。你一定要有一個心理條件——把所有的東西組合起來之后,能成功地完成活動。有時,我們想到很多東西,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無法把它組合起來,最后無法將這件事情做完,這就是認知不夠。
我以前還沒有花那么多心思去琢磨認知到底是什么,但是當我陸續理解玄奘之后,我明白為什么這樣一個人可以接受這么多在我們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挑戰。比如當時走的時候,禁止他出關的指令到達所有關口,所以他必須得悄悄地跑。有一次他竟然遭遇射箭手,將他唯一的水囊射破了,他就沒水了。大家知道,在沙漠里面沒水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但是他依然往前走,其實他就是有自己內在的態度。他對這些挑戰的認知是完全充分的,所以對他來說,這些都可以扛過去。
認知的能力到底是怎么構成的?
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了5種認知能力,有了這五種能力,才可以安然地和環境相處。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著名人物,他每天推大石頭上山,快到山頂時石頭落下來,然后繼續推。這對他是一種懲罰。后來他認了,這就是他的命,別的都不用想。于是他得以安然地跟這樣的掙扎相處,不再被這個掙扎傷害。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在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情是無能為力的,但你還是能夠有所作為。就是說,你能和“無能為力”和平相處,你和環境的關系就會很好。這是我們需要從人類古典智慧當中學到的一件事,命運有不可抗的部分,但當你知道如何與它安然相處,你也就掌握了你的命運。這就是認知。

今天,數字化和技術給認知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的認知要改變。現在認知有六個變化。
第一,一切正轉化為數據。今天吃飯也受數據影響,比如你本來很想去某一家餐廳吃飯,但是你打開大眾點評,它就給你推薦,你原來想吃的東西你可能就放棄了,你會接受它給你的推薦,接受了之后你發現沒有任何問題,這個推薦非常可靠,之后你就基本上依賴于它。今天所有的東西都在轉化為數據,那么你認知世界的方法其實是在變化。
第二,聯接比擁有更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跟更多人做聯接,而不是討論你擁有什么東西。

第三,可信與開放協同是關鍵。也就是我這本新書《協同》的核心,要開放和協同,以及建立契約的信任。
第四,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比如,在農業里最難的不是終端,雖然我們在終端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最難的實際上是供應鏈上農業、農村、農民這一端。能不能讓這一端真正地得到整個產業的價值和商業的價值?這就是共生邏輯,共生邏輯一旦做成,我相信達到萬億市值就指日可待了。這個認知改變就是能不能跟更多人共生,如果可以就做得到。
第五,顧客主義。關鍵是真正給顧客創造價值。
第六,長期主義。要在不確定性中確定。
有了認知之后,也得有能力的變化,因為光有認知沒有能力,我們是不能求得結果的。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怎么去打造能力。
1.能力是因為需要而形成
一位在組織學研究中比較重要的學者克里斯·阿吉里斯,他最初對我的幫助是對“能力”下的定義:“能力是因為需要而形成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定義。大家千萬不要認為你能力不夠,如果你認為你能力不夠,就說明你根本沒有多大的需要。
能力是什么?克里斯·阿吉里斯說:“能力是你跟環境之間架的一座橋梁,這個橋梁是實現的一個途徑。”
我常常跟學生說:“你去做這個事吧。”他說:“陳老師,我的能力不足。”我說:“這個跟你的能力沒有多大關系,跟你的意愿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你有這個需要,其實你的能力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2.能力的核心在于動態性的能力
歐內斯特·貢德林認為,能力就是一種特征,這個特征“能帶來較高的或更有效的工作績效”。這樣一個特征為何能夠產生效果?原因是能力可分為兩種:一是穩定性能力,二是動態性能力。也就是說,確實有人是有天賦的,這個我們要同意,這是穩定性的部分。像范老師對所有的話題可以很快知道應該用什么方式表達,這就是天賦了。像我們沒有這個天賦,我們可能做好準備講什么,但來到現場如果想調整也調不過來。
但是能力的核心不在于穩定性的能力,而在于動態性的能力。動態能力是后天的,也就是說你能夠習得的技術叫動態性能力。所以在研究這個理論的時候,給了我很多的信心。原因就在于:天賦有多少沒有關系,天賦多一點少一點也沒有關系,因為能力更大的一塊是動態的,動態的能力是后天習得的。
3.能力的三大內涵
我給能力下的定義是,能力有三個內涵:
第一,能力是一種可能性。所以你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邊界,你的能力真的會超乎你的想象。我常常跟很多的年輕人說,不要先給自己下那么多定語,也不要給自己那么多框框,年輕唯一的資本就是時間,有時間之后就有無限的可能,所以要給自己耐心,有耐心就能做成事情,不用擔心其他東西。
第二,能力是知行合一。能力是通過做來體現的,如果不做,沒人知道你有什么能力,連你自己也不知道。我個人有一個理念——手比頭高,也就是說你的手決定你的高度,而不是你的腦袋決定你的高度。這意味著你的行動、你的能力都是通過行動去體現。你只要去做,肯定就會有能力。這也是我鼓勵大家的,你真的可以不斷去創業,哪怕失敗了,行業擁有的經驗依然可以讓你成功,依然可以讓你不斷地找到新的機會。如果你不去創業,不去行動,你就不知道這個行業或者這個市場真正的價值是什么。
第三,能力是韌性和速度。什么叫韌性和速度?就是你要不斷地推動自己向前走,你停留下來了,能力也就停留下來了。你不堅持,能力也會失去。
我給大家的可能不是一個理論的定義,我想告訴各位,能力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你努力去實踐了,就可以體驗這個概念給你的幫助。
首先,為什么你今天一定要學習?因為今天是一個巨變的時代,我們遇到最大挑戰是你熟悉的世界不在了,當你熟悉的世界不在的時候,你就一定要不斷學習。
其次,今天對領導者的要求其實是有改變的。在新的未來領導力模型當中,第一個維度就是美感度,所以我們學過人文、藝術的人,在未來機會更大。因為美是能夠統合差異化的,如果你不了解美,未來是很難有領導力的。
我談這個的意思是說,未來的領導者不是專指某一個角色,而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領導者,你最重要的就是現在要不要改變自己。這是我給大家的一個建議。
最后就用泰戈爾說愛情的那句話結尾。泰戈爾說:什么是愛情?愛情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不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我相信能力也是這樣,你相信,你就會看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