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茹
摘 要:隨著教育主體理念的變化,教育不再是老師和學生的單一責任,更重要的部分來源于家庭。農村偏遠地區教育令人堪憂,家庭對孩子的學習影響不容忽視,值得每個學生家長深思…那么,如何給農村落后地區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學習環境呢?
關鍵詞:家庭;學校;責任;監督協作;溝通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山嶺任教,已有十五年了。這里交通不方便,是嶺區中的深山,經濟比較落后,信息相對閉塞,村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小部分外出打工,大部分以種植小麥和玉米和各種樹為生。
一直以來,教學中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相當多的學生不按時足額完成作業!我們知道,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反饋,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是靈活掌握知識的必要手段,是學生理應按時足額認真完成。那么,學生不按時足額完成作業,如何保證學生學會并掌握了知識呢?
拋開主觀原因——學生自身的原因,我發現家長監管不力!家長沒有形成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聞、不問、不管,任其“自由發展”!在客觀上造成了孩子不按時足額時完成作業!這是客觀原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現就這個客觀原因展開研究。
這是我做了充分實際調查后得出的結論!我把平時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和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家長對比了解之后得出來的結論。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是否能按時完成作業和家長的監督付出分不開。
經常完成作業的學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他們的學業成績較好。我所了解得到的情況是,學生下學后,家長基本不外出做農活了,不看電視,更不扎堆聊天,而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提醒監督孩子做作業,查看孩子的做作業情況,有時也可能家長看不明白,但至少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家長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很嚴,作業必須認真完成,孩子在寫作業過程中,提升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也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了。同時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反之,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他們學業成績普遍令人不滿,學生下學后,寫作業無人督促,無人監管,家長要麼做農活,要么打牌看電視,要么就是留守兒童,無人無能力監管,學生的學習習慣難以養成!時間久而久之,惰性就越發嚴重,家中就形成一種各干其事,各忙各的的常態化習慣,不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問得多而監管的少,種種原因就是一句話:沒時間。在這些家長的意識里,孩子的學習就是老師和孩子的事情,教的好壞都是老師的本事,必定他們自己的孩子自己難管,說是就聽老師話,所以學生回到家,除了玩還是玩,習慣難以養成,監督無效,從而引發監管失敗,孩子管不下的現象。
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十幾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我認為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監管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為孩子提供生活保證,也要為孩子義務階段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不能借口“我自己也不懂,怎么幫孩子呢?”家長不懂知識,完全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但不能放任孩子,漠視孩子的作業!家長要牢固樹立監管意識:孩子在家的學習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嚴格保證。此意識必須建立在對孩子思想不拋棄的意識上。
學??梢酝ㄟ^召開家長會,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家庭教育在現如今對孩子的重要性,同時,明確家長在孩子學習時期的對孩子的監管的重要性以及反面案例教育,讓家長明白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家長在孩子接受義務教育階段,要對孩子的學習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的。要糾正家長長期一個錯誤的觀念: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的學習就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了。當然,家長在能夠幫助孩子答疑解惑更好,即便不能也無妨,只要每天提醒和監管孩子在家按時寫作業就是新的轉變,好的學習習慣會慢慢養起來。
學校同時給家長們講述孩子在家校聯盟下健康成長的典型案例,樹立牢固的教育意識。讓在教育孩子中盲目不得方法的家長受到教育和啟發,轉變思想,轉變教育方法,循序漸進,變“不作為”為“作為”的孩子啟蒙老師。
學校同時邀請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轉變快,收益多的家長朋友現身說法,讓身邊成功教育孩子的真實案例打動每個家長,樹立起矯正孩子不良習慣要趁早,不要等到樹已成型,為時已晚,及早發現,及早教育。
2、實施監管措施
首先,家長必須保證孩子每天都有一個安靜輕松的學習環境,即使家中的的事情農活再多,也不影響孩子的學習,不耽擱孩子的學習時間,堅持自己對孩子的學習承諾,幫助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家長應該自覺抵制肥皂劇和網絡游戲,尤其是現如今的手機讓大人小孩都成為“低頭族”。要求孩子的同時家長應該自己先作表率,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尤其是在學生寫作業學習時,尤為重要,樹立家長的威嚴,不要讓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蒼白無力,甚至引起孩子抵觸。因為孩子的自制能力較差,辨別力不高,絕大多數孩子在做作業和玩中,對手機游戲動畫片很感興趣。因此,家長要自己先要做到克制。
最后,外界一切能影響孩子寫作業的外在因素都要拒絕,讓孩子潛移默化學會取舍,學會說不的能力。孩子如果長時間沒受到家長的有效監管,轉變就會有些難度,起初會有抵制階段,需要做到耐心堅持,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從少到多,長此以往,貴在堅持,以身作則,習慣慢慢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從被動慢慢就變成主動。這其中主要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性和興趣性。
3.與學校合作交流
家長要隨時反映孩子的問題,以取得家校及時聯系來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長的意識不要認為和老師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就覺得孩子在學校不停老師話,表現不好,而應該轉變思想,及時發現問題,并有效有針對性的及時解決,雙方都能更好更有力的引導孩子,有利于采取有效地采取監管措施。更有利于老師的教育管理工作。
關于家長和學校合作,我覺得陳海蘭老師講述的很到位,要求家長做到以下幾點,我引用如下:(1)經常與老師聯系(2)主動與老師溝通孩子情況(3)鼓勵孩子多于老師溝通(4)把握與老師溝通的節奏
4.適當獎勵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認可和表揚,孩子也不例外,家長應該不吝嗇于使用贊賞性的語言來鼓勵和認同孩子,是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孩子便會有更大的的精神力量來做被家長認同的事情。
家長通過孩子足額完成作業程度,是孩子獲得獎勵性的玩耍時間,還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兩個心愿,讓孩子不覺得學習是枯燥的,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獲得,提升孩子的獲得感。
監管過程時間漫長,難免會于孩子發生正面沖突,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是溝通,不能參加負面情緒,激化矛盾,這樣就會功虧于潰,這樣便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日后的教育影響很大,有效的溝通很重要。
總而言之,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本著對孩子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在思想上放棄孩子,相信艱辛的付出總能換來回報,孩子的成長牽動父母的心。
教育離不開廣大家長的支持,需要家長長期鍥而不舍的配合,這是教育資源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只不過家長的意識性不強,我殷切的希望把這部分力量喚醒,家長能夠轉變思想,發揮自己應有的那部分力量,監管好孩子,多為孩子提供學習上的幫助,思想重視付之于行動,今天的汗水會成就孩子起跑線上的輸贏,今天的努力會成就孩子成功的人生!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參考文獻:
[1]侯曉蕾,徐文娟.家校共育孩子的美好童年[J].教育視界,2018(21):74-76.
[2]劉瑜.“互聯網+”背景下有效家校溝通初探[J].甘肅教育,2018(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