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娜
一、身體打擊樂的定義
身體打擊樂(Body percussion):又名聲勢,即:把身體當打擊樂器來演奏。
二、身體打擊樂的分類
(一)古典聲勢
主要包括: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四種聲勢,在其應用中通常對應:男低/中音、男高音、女低/中音、女高音四個聲部;也可對應低木/低鋼、中木/中鋼、高木/高鋼、高音/中音小鐘琴。)拍手:探索不同的拍手方式和音色。如:雙手交叉相對而拍、一只手向另一只不動的手的掌心拍、兩手像空殼那樣相拍、手指相拍等。跺腳:探索不同的跺腳方式和音色,坐著、站著都可以。如:整個腳、腳尖、腳跟、腳尖和腳跟交替等。拍腿:探索不同的拍腿方式和音色,坐著、站著都可以。如:單手或雙手在一個膝上或雙膝上拍、雙手交替拍、連續在左膝或右膝上拍等。
捻指:探索不同的捻指方式,如:單手、雙手同時、雙手交替等。
(二)現代聲勢
從頭到腳,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包括嗓音打擊樂活動。
這一身體打擊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重視的不是動作重現,它注重重現音樂的重要要素,并將其融入身心,最終使身體節奏與音樂節奏契合,產生情感的交融。(Richard Filz)當代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打擊樂家、音樂教育家及作家。是當今世界最為活躍的身體打擊樂大師之一。菲爾茲老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節奏律動學及訓練方法。理查德·菲爾茲老師的身體打擊樂既具有理論性又具實踐操作方法,所以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了這一重要操作方法去實踐教學。
三、身體打擊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訓練
(一)節拍訓練
音樂課堂教學中多運用2拍子、3拍子、4拍子、5拍子、7拍子、9拍子等。
(二)節奏訓練
音樂課堂教學中采用問答、回聲、接龍、卡農等。
(三)音樂課堂教學中給歌曲或樂曲伴奏(固定音型)
(四)音樂課堂教學中為音條、鍵盤樂器做準備(拍腿)
(五)音樂課堂教學中為學習曲式結構的練習
(六)音樂課堂教學中訓練多聲部聲勢合奏
四、身體打擊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那么身體打擊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如何開展呢?我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身體會因為敲擊、拍打、摩擦等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音色,常見的有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后來發展到敲擊胸部、張開嘴用手指輕彈臉頰、敲擊胯部、臀部及小腿兩側等方式,讓身體打擊樂產生了更為豐富的音色,使得身體打擊樂呈現出多樣性。身體打擊樂在音樂教育領域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改進教學反應以及表現
在教學改進反應的階段,學生要進一步提升身體動作,借助身體展示音樂要素,并且要求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要有所完善。因此這一階段對于學生來講,教師的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關鍵。為了增強學生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其不斷地激勵,更新學生的動作技能。學生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教師的激勵以及技術支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動作內涵。
(二)綜合反應以及視譜
綜合反應指的是學生的眼睛、聽覺、身體以及大腦的整體融合,體態律動學尊崇“經驗先于抽象”,意思是動作體驗是理論的前提。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四個階段是依次發展的,必須循序漸進。因此,讀譜內容的教授需在改進反應之后。若是提前將其引入課堂,會導致學生過度重視樂譜的知識學習,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發展以及創新思維的塑造。
(三)借助身體打擊樂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節奏本能蘊藏在每個社會個體的身體里,或深或淺,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節奏本能的發揮需要經過外力的激發與培養。同樣,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聽覺訓練需要積極依附于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律動感。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實施身體打擊樂,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五、身體打擊樂的價值
身體打擊樂源于人本,無須借助抽象的概念,復雜的邏輯思維,高難度的技能技巧,每個兒童都能自然的使用,沒有任何負擔,因此會興趣盎然。聲勢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創造力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入門教學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音樂滋養出的領悟力
身體打擊樂多變的風格和節奏能讓孩子在創造的道路越走越遠,不斷提高孩子的音樂領悟力,給他們一個階梯式的成長。
(二)增強專注力
身體打擊樂本身就有著足夠的吸引力,而敲打的過程中對節奏的把控又需要更多的專注于用心,這也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對孩子改變最明顯的一點。
(三)增加自信心
用自己的身體去敲擊從而展現音樂,用音樂和節奏去收獲肯定和贊揚,自信的建立也在這期間不斷建立起來的。
(四)在音樂中釋放自我
身體打擊樂能釋放壓力,放松心情,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真實的感受內在的激情和喜悅,是打擊樂的真正意義。
結語:樂器是身體的延伸,然而對于所有器樂教學來說,身體打擊樂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開端和準備,就其本身來說也有著豐富的音樂色彩和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
理查德·菲爾茲(Richard Filz)《節奏、聲音與色彩》《兒童節奏訓練教學》《嗓音打擊樂》《4——6歲身體打擊樂訓練——聲音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