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嵐在半環的青山上淡淡地浮動,晨光過遠山由平坦的田坂處照過來,高高低低的房舍鍍上了一層亮色。青石圍欄里水塘靜靜地,平壩上有殘留的兩排祠堂礎石,古舊的房屋前紅石墻上爬有古藤荒草,御賜的“賢臣世第”匾額懸掛在祠堂門檐下。塘邊那深刻著“清貧”的石頭在桂樹、楓樹環倚下無聲豎立,植有樟樹的大路通向南去的小山,塘中可見輕軟的流云遲緩地移動。
昨夜在村頭的水塘前,男女老少數十村民迎接著遠方的來客。七八個兒童呼喊著“歡迎、歡迎”擁到車前,搶過客人的行李箱。很快,三十多人由各家村民接走,嘈雜的聲音漸漸消散。高大的房屋下潔凈的街道顯得狹窄,街燈照亮著寬大的大門、沿街的樹木、花草。偶見一兩座低矮的舊房,青瓦下斑駁的土墻倔強地挺立在上坡的路邊。
村民方正和他的小孫子領著我們左轉右轉,村邊小山前,藍瓦起脊的三層樓房是他和三個兒子的家,一側刷墻的腳手架還未拆除。堂屋桌上擺著桔子、花生、瓜子,還有當地的麻稈糖,沏上的清茶散溢著茶香。湖塘村村民大都是方氏的后裔,千年前的后唐時期方氏先祖即來這里安家,方正和諸多村民一樣都是方志敏的孫輩。上世紀20年代末,全村的熱血青年們一呼而起,跟著方志敏參加紅軍,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新中國成立時96名英烈遍及了全村家家戶戶。方正曾扛著槍走過鴨綠江,穿行在抗美援朝的炮火里。他常年在田間勞作曬得黑紅的臉上,洋溢著一種自信和欣慰。
夜色里,窗燈閃爍,我們沿小街上行著走訪,在一家亮燈的大門口與村民方華亮相遇。華亮的祖父在與國民黨軍的遭遇戰中犧牲,時光把他祖父停留在27歲的年齡,堂屋里那烈士證書赫然顯目。燈光照著華亮閃亮的眸子,一臉英氣,作為烈士后人他是自豪的。文友們在村民家中座談小聚直到很晚?;伛v地路上,方正騎著一輛摩托帶著小孫子在街上轉著正在尋找我們,見到我們高興地說:“很晚了,你們不累嗎?快回去休息吧。”小孫子的左手伸給了我,牽著他的小手,那么溫暖。走過一輛挖掘機旁坑坑洼洼翻修的路,走過小禮堂,走過燈光幽暗的小巷。這里曾經閃現過方志敏高大的身影,響起過他大步走過的腳步聲,農民簇擁著走過的雜沓聲、呼喊聲。在方志敏領導下,1926年11月那個夜晚,200多農民手拿大刀、梭標、鳥銃、鋤頭、扁擔,高舉紅旗、火把,在方遠杰和黃鎮中等人率領下,從這里沖向二里外漆工鎮警察派出所,繳獲兩條半槍,組織起農民自衛軍。方志敏以大無畏的精神領導漆工暴動、“弋橫”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創建紅十軍,這個農民的兒子站在了改天換地的先鋒隊最前面。蘇維埃政權在風雨中展開了鮮艷的紅旗,如開天辟地,“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蘇區縱橫4省邊區50縣、百萬人。黨建、政權、軍事、經濟、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構成毛澤東評價的“方志敏式”根據地。像燎原的火光,照亮著千百萬飽受剝削壓迫的農民走向解放的道路。
田坎邊,晨露在草上懸掛起細密的點點晶瑩,半干稻田里斬刈過的秸稈萌生的青葉里秀出了新穗,雞群隱在稻秧里忙碌,那只公雞揚起威武的紅冠,叫出一天最精神的美聲。一彎小河從村旁繞過,一孔小石橋橫跨兩岸,水上孔水下影組合成一個大圓。小石橋村民稱卷橋,是千年前方氏先祖修建的“才子橋”。鳳尾蕨由烏黑色布滿白斑的橋縫里仰起尾羽,橋下河水淺淺,滋養了茂密參天的樹林后匯流梅溪河。水岸邊樹木毛竹斜伸,樹枝交岸,在銀亮的水里清晰得如黑白的底片。過橋小路彎轉進幽深的林中,天光在樹梢的空隙里成一幅散漫亮彩圖。幾十米高的青連干大樹、樟樹挺拔向上,黝黑的樹干多數需兩人才能合抱。百年前,少年的方志敏曾在這些樹下漫步過、倚靠過,那朗朗的讀書聲,伴著樹上的云雀清婉的鳴唱。一片樹葉有節奏地飄落,欣然落在他展開的書頁上,樹葉多愿小志敏能帶走它作一片書簽。我坐在小拱橋頂的石墩上,靜聽兩岸落葉聲、橋孔下水流聲。當年,方志敏也會像勤勉的先祖一樣坐在這里看水中的魚兒,望它們帶著清晨的陽光在河水中頂流而上。當年方志敏率領他的家鄉子弟義無反顧參加紅軍,1934年11月,在紅軍最艱難的日子里,組建、整編的紅十軍團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為保護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方志敏臨危受命,顧全大局,率軍向險惡的國民黨統治中心寧滬杭方向進軍,與20萬敵軍戰斗在懷玉山區。玉京峰有知,12晝夜的槍炮聲里,方志敏和戰友們浴血奮戰,先烈們的鮮血染紅了懷玉山。方志敏被捕入獄,在僅剩的六個多月里,爭分奪秒奮筆疾書,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16篇13萬字充滿鮮血與熱淚、奮斗與希望的文稿,其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感動了幾名看守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帶出,秘密送到上海魯迅先生手中。千難萬險里終于轉交到黨中央上海辦事處副主任馮雪峰手里。方志敏把最珍貴的精神財富留給了后人。
小山雀落在菜畦旁的樹上,輕聲地叫幾聲,點綴了晨光里的秋景。大大小小的菜畦已被豆角、蔥蒜、青菜和菜苗占滿,瓜藤委屈地爬在畦邊陳舊的竹籬上,晚開的花依然灼灼金黃。甘蔗叢在一方小畦里蓬勃著,葉脈乳白修長的葉子向外恣意地伸卷,放逸出土地上綠色的潛力。
方志敏故居無言靜謐在晨光里。蒼松翠柏在院中勁拔而起,周邊栽種的是方志敏喜歡的梅蘭翠竹。門前花壇中兩株鐵樹,層層對稱的葉片閃著輝光,樹下的石楠如血如火。這普通的農家二層房舍,堂屋里有他少年時寫的對聯,“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潔梅蘭”,表其心志。小村曾經十七次燃起敵人焚燒的硝煙,方氏村民逃散又聚合,再逃散再聚合。這里是英雄誕生之地,這里是他們不舍的根土。至解放,原土地革命前四百戶的村莊,男丁已不過30人,人們怎能忘記這塊為共和國誕生浸潤了烈士熱血的土地。解放后,政府幾次出資修復方志敏故居,村民抬來一棵棵木料、一塊塊石料、一摞摞青瓦,出力、出資在火焚的基石上還原舊居。這舊居已高出原屋,那怎不是村民對烈士永遠不息的深情。走進舊居,那簡樸不過的堂屋、廚房、臥室里,似能聽到方志敏輕快的腳步聲、硯臺里的磨墨聲。也能聽到葉劍英渾厚的嗓音朗誦著:“血戰東南半壁紅,忍將奇跡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葉楓?!?/p>
方正從樓房左側的小廚房匆匆走出來,兩手在衣襟上一個勁擦著。“你們不能走,我已在做年糕,你們吃了再走啊?!彼习楹蛢合币渤鰜硗炝簟!耙欢ㄒ粤嗽僮?,一會兒就做好了?!狈秸执掖胰チ藦N房。村民的誠意難以推辭,無奈集體行動時間已緊,我們還是離開了方家。臨走,我將一大包糖塊和兩個面包放在了堂屋的圓桌上,那是留給他未醒的小孫子的。小街上,方正老伴匆匆追了過來,后面是那條黃狗?!澳旮庖芽熳龊昧?,你們回去吃了再走啊?!彼荒樀耐锵?。我們和她真誠道別,那條黃狗搖著尾巴目送著我們。
圍欄上,一幅幅圖畫展示著方志敏烈士的革命事跡。廣場上,六棵方形的青石立柱,鐫刻著烈士壯舉。方志敏雕塑屹立,右手拿望遠鏡、左手執韁,驅馬向前。兩側蒼松、翠竹、玉蘭環繞,背景即是一棟棟嶄新的民居。人們聚在路邊的展牌下,齊聲朗誦方志敏的遺言:“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闭b聲昂揚,會旗在飄,柳枝在搖,枝頭兩只烏黑的八哥歡叫幾聲,向村東那株透著陽光的大樹飛去。路東的展牌紅漆大字赫然醒目:“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蹦鞘欠街久舾锩庵灸Y的格言。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寫下,《清貧》回答了“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么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這也是新時代,億萬革命者們最應該牢記的。
小河向南再向東流淌,河邊,有早起的三兩女子在洗衣。水上薄霧氤氳,一對小水鴨忽地由水中騰起,貼水東飛,濺起水花漣漣。岸上一叢叢芭茅挺出一支支銀穗,田邊、河岸低洼處小花點點,紅紅地連成一片又一片。
(張華北,散文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河北散文學會副會長,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河北省第12屆文藝振興獎、中國散文30年突出貢獻獎、燕趙文化之星等。)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