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吳興唐曾任中聯部新聞局局長和新聞發言人。1950年到1956年,他在上海市市東中學念書。那時剛解放不久,蘇聯是中國的“老大哥”,舉國上下都在倡導向蘇聯學習。
我(本文作者吳興唐)最早接觸的蘇聯文藝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毀滅》和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毀滅》是魯迅翻譯的,講蘇聯國內戰爭時期遠東地區一支游擊隊艱苦奮斗的故事,我讀后感到非常震撼。
蘇聯文學中很多講的都是普通人,比如女拖拉機手瑪麗來娜、鄉村女老師瓦爾娃拉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奮斗,都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到遠離莫斯科的地方去搞建設。受他們的影響,我覺得做一個拖拉機手就很好了,當一名老師就很光榮了。
后來我跟校長提出來:我們學校要培養什么人呢?是普通勞動者。校長很贊成。因為學校在榆林區(后并入楊浦區),我的同學們好多都是工人子弟,家境比較貧寒,校長就說:“我們學校不是培養學生們去做經理、做老板或者當官,而是做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后來把“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作為校訓。
可能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曾像我一樣,從蘇聯小說、電影中汲取能量,以此來克服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有件事我記得很清楚:我最早接觸真正的艱苦勞動是修建十三陵水庫。
那時我剛上大學,天熱得不得了,還要拉沙子,女同學在后面推,男同學在前面拉,一天勞動很緊張,晚上大家都疲勞不堪。當時一共要干兩個禮拜,可沒干幾天,很多人就受不了了,特別是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甚至還有逃跑的。
這時,我建議大隊部給大家放電影《保爾·柯察金》。其中有一段劇情是講保爾去修鐵路,條件特別艱苦,任務很繁重,饑餓和寒冷時刻威脅著他和其他同志的生命。經過長時間的勞動,他虛弱極了,一天早上實在爬不起來,為了完成黨交付的任務,他連連對自己說:“起來!不是休息過來了嗎,起來呀!你的意志哪去了?”最后,保爾憑著頑強的意志,掙扎著起來繼續參加修筑鐵路的工作。同學們看到這里非常感動,深受鼓舞,接下來的勞動也變得有干勁了。
雖然蘇聯早已成為過往,但蘇聯那些小說、電影和歌曲會一直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正如我們的青春,永不磨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