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冠男
摘 要:通過觀察,幼兒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方式。在平常生活中, 這種行為表現是較普遍的, 具體反映在許多學齡前兒童在家與在幼兒園的行為表現不一樣, 甚至是判若兩人,本文從當前幼兒日常現狀出發,找到存在這種行為方式的原因,找到對策并進行討論。
關鍵詞:多重行為 家園統一 教育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對本班幼兒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現當前幼兒行為普遍都存在著兩面派的現象,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許多幼兒在幼兒園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中,卻并非如此。對此,可以通過各方面的分析,試圖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關的教育對策,進行有效果的討論研究。
二、幼兒在家和在園表現不一致原因分析
根據各種渠道的分析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從自理能力這方面來看 大部分幼兒在家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穿鞋、會穿衣褲等方面,表現較好率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同樣是這些,幼兒在園較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綜上所述,就能很容易發現,幼兒在園的表現和在家的表現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因為中國家長日常忙碌,孩子基本是由老年人照顧,多多少少的寵溺著孩子。因為有人把事情都會辦好 ,幼兒自然也養成了在家遇到什么事就張嘴喊,本來自己能夠做的事情都要家長做,不愿自己做。但神奇的是幼兒在園的時候,就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偏食、挑食的現象也比在家里要好得多。
從這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大部分幼兒還是存在很嚴重的兩面派現,甚至是判若兩人,具體原因如下:
(一)生活環境的轉變
在當下社會,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教育上首先就和在幼兒園的要求不統一。 很多家長在幼兒能夠規范各種習慣的時期,沒有正確引導,一切都依幼兒, 幼兒吃飯基本上是靠追著, 沒有良好的規范,幼兒耍脾氣不吃飯就任其吃零食。
但是幼兒園的教育是為了樹立幼兒早期行為規范的,要求幼兒吃飯時不講話,不挑食,不掉飯菜,不準下位隨便走動, 要自己吃。兩種環境各不相同,導致幼兒會在不同的環境下,展現不一樣的表現。
(二)競爭意識的產生
幼兒不會只是和父母接觸,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下,還有很多同齡的同學。如果一個同學的表現好,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孩子們這時候會學習,自然而然產生了競爭的心理,慢慢的行為就會規范,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好的習慣。這其實是一種良性的競爭意識,對幼兒的行為起到了示范作用。
幼兒只有通過遵守幼兒園的行為規范,爭做教師心中的“好孩子”,來博得教師和同伴的喜愛,進而獲得一定的地位。在家的話,家長主要以幼兒為主,幼兒聽多了表揚,沒有競爭的心態,表現自然也不會一樣。
(三)家園教導行為的差異
當幼兒在幼兒園時,集體生活的規范必然會約束孩子的行為,老師會正確的引導幼兒,不會溺愛或偏袒,嚴格的規范幼兒早期的行為規范,為以后學習或生活打好基礎。
家庭教育其實溺愛過多,由著幼兒的情況比較多。家園教導行為的不一致主要根源就在于,家人過分地疼愛孩子,很片面地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缺點,孩子什么都是好的。不客觀、不理性地去審視和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些不難發現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與幼兒園教育的方式、原則相違背,這點對幼兒各方面發展是很不利的。
三、幼兒在家和在園表現不一致的對策
(一)家長育兒需要嚴愛有度
從育兒嚴愛有度這點上來說,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是一個唱紅臉, 一個唱黑臉;一個做好好先生,一個做惡人;或一個在教育,一個就在旁邊護著。這樣做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讓幼兒更加的肆無忌憚,反正怎么樣都會有人護著,下次改也可以,幼兒永遠也不會記住事情的嚴重性。
而且還有絕大多數家庭,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覺得沒什么大問題,甚至會去包容,缺乏了約束力和威嚴,孩子一旦犯錯了,只要一哭,家長也會“心軟”,所以孩子在家就會越來越沒有規矩。前期的行為規范不好,以后矯正是很難的。
當然,還有一種是專制型育兒。父母在家時是絕對的權威, 說一不二, 幼兒只有服從的份,否則就是打罵。這樣要求過嚴,使幼兒長期受壓抑,在家又無處發泄,所以就只有到幼兒園來發泄,并常常把父母打罵自己的情節表現出來,顯得攻擊性強,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的不好。
所以就育兒這件事上來說,一定要做到嚴愛有度,既不過分溺愛,也不過分嚴厲。
(二)借助教師的“威嚴”實現家園共育
教師因為要規范幼兒的行為,在教育上可能往往會比較嚴厲,大部分教師在幼兒的心目中是“權威”的,教師的話有如“圣旨”,孩子們往往言聽計從;而家長與幼兒是親情關系,因為親密感沒有距離所以使家長在幼兒心目中“權威感”消失,使幼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更加的蹬鼻子上臉。
家長可以借助教師的這份威嚴感,多聯系溝通,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時間,或者通過電話、家訪或微信等平臺,及時交流孩子的情況,并在孩子面前多和教師溝通,情感交流的渠道暢通了,才能談得上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共同教育幼兒,實現家園共育。
(三)確保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一致
家園共育很重要,而家園共育的本質特點就是一個“共”字,幼兒園與家庭、教師的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所以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一定要達到一致。教師在幼兒園嚴格規范,回到家中家長過分溺愛或嚴厲的話,就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兩面性”在家和幼兒園是“兩副面孔”對幼兒的心理也會有很大影響,家庭與幼兒園同是培育幼兒的重要環境,家長與教師都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可以說是是合作伙伴,應該一致的攜手合作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
為了讓幼兒更加健康、開心的成長,所以確保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是幼教工作者和幼兒家長共同發展的關鍵,也是家園共育的前提條件。也是大家的一致目標。
結語:
總之,要改變幼兒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這一現象,只有家園合作,才是對這一現象最有利的方法。經常和教師交流,家長就能及時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改正幼兒在家的不良行為。做到在家和幼兒園一致,雙方共同改正,共同進步。
各位家長也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幼兒沒有主觀判斷力,只要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們創造鍛煉的機會,耐心細致的教導,結合家園共育。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家長需要多與教師一起分析原因,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尋找教育孩子的良策,以達到教育上的共識,并加以引導。對待幼兒一定要正面的積極的教育,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教導正確的生活習慣,傳授正確的方法,自身也要為兒童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對兒童進行認知模式重建,矯正錯誤的認知模式,幫助兒童建立起正確的認知行為模式,使兒童的行為模式正確、有效、一貫。
參考文獻:
【1】楊丹燕. 幼兒多重行為模式及其成因探析[J]. 學前教育研究,1998(02):47-48.
【2】徐楊. 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家園差異的歸因分析與教育對策[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3):264.
【3】趙鳳萌. 3-6歲幼兒在家與在園生活自理能力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