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芊鈺
教師節像是學生與老師相處過程中的一段“補白”。平日里,老師是站在講臺上無所不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威嚴慈愛;學生是坐在講臺下認真聽講的學生,埋頭苦記,言聽計從。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雖說師生關系融洽,但在無形中卻有一道隱形的屏障,兩者之間很難實現朋友一般的情感共通。
教師節就像給了老師和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可以用精心準備的禮物向老師表達尊重與謝意,老師也可以收起平日里的威嚴,以笑相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節日似乎有些變質的味道。
教師節似乎從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變成了不少家長向老師示好的手段,這些家長的做法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破壞了師生間的純潔關系,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同樣,網絡上出現的一些關于“老師在教師節公然索要禮物”的新聞,令人嘆惋。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教師”職業的神圣性。節日的肋骨逐漸在這種行為里被悄悄抽取,被抽走的部分不覺得痛,只覺得空。當一個節日被打上各種成人世界的奇怪噱頭,包裝成四不像的樣子,用以孩子之間的攀比、家庭間的利益交換時,可怕嗎?可怕。
有老教師回憶,很多年之前,她剛剛參加工作,穿一襲白裙,教師節那天,班里的學生送她一朵路邊采來的不知名的小花,作業本上幾句童稚真誠的祝福,就讓她心花怒放整整一天。可為什么,現在大家的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眼里的光卻越來越少?
我們不難猜測出其中的緣由。究其根本,我認為,人一生中都在追求的不外乎愛與尊重。教師節的禮物應該寄托著孩子對于老師的情感,禮物本身絕不可以決定情感的貴賤。
每一份職業都在求取一個值得,只有學生們的情誼與愛,才能讓一個老師在寒冬的早晨冒雪出勤,在深夜的燈前批改作業時心中流淌一份愛意,最終成為職業的堅守,內心深處一種強悍的熱望。
無非是這樣。把一顆心捧出去,換來另一顆真心。
每一個節日的背后,不是禮,而是情。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