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女兒依依是個乖乖女,上小學前,我和丈夫有一致的想法,不給她太多的壓力和負擔,給她保留一份天真和屬于自己的童年,所以,孩子一直處于散養狀態。轉眼間依依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夫妻倆挺擔心的,擔心孩子上學后不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聽周圍的朋友說,孩子上小學可跟上幼兒園不一樣:從早上喊起床開始,到晚上寫作業、洗漱、上床睡覺,都要和孩子斗智斗勇,每一個環節都很費心。如果孩子聽話還好,如果她磨磨蹭蹭,再和你爭辯,真讓人從早到晚都不會有好心情。作為家長,我最初還有些焦慮,特別是聽了這些以后,心里還是有些疑惑:這是危言聳聽嗎?難道真有這么難?
開學幾周后,我確實體會了家長的苦衷。雖然依依比較乖巧聽話,但是每個環節我都要提醒。有一天,我和依依的爸爸商量,怎么才能讓依依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己主動地做事兒,不用那么費心呢?經過研究,我們畫了一張表格,把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列了出來,每周一張表格,又準備了若干不同顏色的五角星。
一個周日的晚上,吃完晚飯后,我把表格和五角星拿了出來,把“游戲”規則告訴了依依:每天的各個事項都要根據表現做出評價,包括起床、疊被子、洗漱、吃早餐、上學帶齊文具用品、飯前便后洗手、整理書桌、寫作業、看課外書、收拾書包、洗漱上床睡覺等,做得好的貼綠色五角星,做得一般貼黃色的,做得不好貼紅色的。綠色代表5分,黃色代表4分,紅色代表3分,每周一小結,一月一匯總,我們會根據得分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
依依聽了很高興,覺得這個游戲特別有意思。
依依爸爸補充道:“如果你做得不好,卻給了自己綠色的五角星,我和媽媽可以在旁邊貼上黃色或紅色的以示糾正喲?!?/p>
周一,游戲開始了。依依的起床動作比以往都快,而且小臉是喜悅的,不像往常沒睡醒時懵懵懂懂的樣子。我和依依爸爸相視一笑,感覺有了好的開端。一周下來,依依很認真地給自己計算得分,我們倆給予及時鼓勵,依依特別開心。
過了兩周,依依跟我說:“媽媽,咱們的計分項目是不是可以增加呢?”我問:“你想增加哪些項目呢?”依依興奮地說:“比如,我幫助爸爸媽媽擺餐具、端飯、洗碗、擦桌子、掃地、洗小件的衣服,也可以給貼五星嗎?”我說:“當然可以啦,證明依依自己會動腦了,又想出了這么多項目,媽媽真為你高興,回頭我們跟爸爸再畫新的表格?!?/p>
我曾聽過“刻意練習”和“21天養成好習慣”的規則,的確,兩個月下來,依依基本養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好習慣。我和依依爸爸為女兒感到高興,也為我們倆想出來的“游戲”而自豪。有位心理咨詢師跟我說過:每個孩子都是有潛力和潛能的,就看家長怎么開發和培養。我通過這次“實驗”,確實體會到了孩子的能量,也體會到了家長要用心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我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發揮聰明才智,當好孩子的良師益友,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