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浩星
摘 要: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理論基礎知識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中小學生性格活躍,注意力不集中,面對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理論知識教學效率偏低的情況。面對這一問題,本文主要提出利用網絡理論闖關系統,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可行性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理論、網絡系統、效率
【正文】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1]。既需要學生掌握理論基礎知識也需要掌握實踐操作技能。筆者認為,理論知識是信息技術實踐的基礎。如果缺乏理論知識的支撐,學生也難以掌握好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但目前在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教學當中存在著不少的困難。例如,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龐大而復雜,涉及面廣,相對其他課程而言,顯得空洞抽象,以及生疏,學生學習難度大。另外,理論知識相對實踐操作來說,枯燥乏味,學生興趣不高,不愿意去學。在每年的信息技術會考當中,理論知識部分的考核占總分的30%,但根據廣州市初中會考的統計,得分率只有約57%。針對以上情況,下面筆者在基于自主開發的網絡理論闖關系統(圖1)的基礎上,從以下幾點進行提高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教學效率的可行性研究。
一、利用競爭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力的來源,是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中最為核心的因素,一旦學生缺失了學習興趣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而目前存在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由于理論知識的特點而不喜歡也不愿意去學。筆者所在的學校,屬于市里面比較好的學校,學生的自覺性比較高。但據筆者在課堂中的觀察發現。當筆者提出專業性比較強的理論概念時,一半以上的學生目光,都不由自主地離開了筆者,離開了課堂。中小學生性格活躍好動,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需要一些外在條件去激發他們的興趣。在筆者的理論闖關系統中,加入了排位的模式,每節課正式上課前,學生都可以進行理論闖關,每正確回答一次問題,算闖關成功一次。根據學生的闖關情況,系統會有升級制度,等級不同,學生的系統界面也會發生變化,并提示達到下一等級的條件。同時也會計算出學生自己的排位情況,同時排位前10的學生還會進入到闖關達人榜。
另外,在每節課老師還可以根據需要發布挑戰,學生挑戰成功,可以提升自己挑戰的等級。而每次挑戰成績,都會更新挑戰強人榜。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興趣很高,一般中小學生心里面都會存在著一種潛在的攀比競爭意識,喜歡跟身邊的小伙伴進行比較。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就被調動了起來。大部分學生在上課前都會提前來到電腦室,并自覺地打開闖關系統進行練習,希望在排名上超過自己的小伙伴。而筆者在進行理論授課時,當提醒學生,本節授課的知識將會作為課堂挑戰內容的時候,筆者會感受到很多學生的注意力會自覺地轉移到課堂當中。學生的學習態度相對之前有了明顯的改變。學生也開始慢慢由被動地學轉變成主動地去學,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提取精煉、化零為整,讓知識形成體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龐大而復雜,知識面覆蓋廣,知識點分布零散等特點。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就涵蓋了計算機的組成與工作原理,網絡基礎知識,程序設計,數據統計與管理,各種類型的多媒體信息處理等。另外課程的時間跨度大,初中信息技術從初一年級到初三年級均有開設課程,而信息技術課程,一般學校每周只有一節課。面對如此多的信息技術概念、理論和方法等。學生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高效率的識記和長時間的保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記住,但教學結束后,很快就會發生遺忘,或者產生記憶錯誤、知識混淆等。而學生對于如此多的知識也難以進行歸納整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甚至區分不清問題來自于哪個章節模塊的知識。為此筆者在理論闖關系統中,把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整理,把教材中每章節的知識重難點進行提煉,并呈現在系統當中,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或者日常的闖關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在系統中找到相關問題的知識。并進行重溫。
基于構建好知識體系的平臺基礎上。筆者每講授完一個新的章節。在接下來的時間當中會有針對地對學生開放對應章節的闖關訓練,并且引導學生在闖關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自己通過系統當中的知識重溫去尋找答案,慢慢培養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于學完的知識有更加鞏固的記憶。同時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環境,并形成一種學習的習慣。現在,在筆者的課堂當中,課前時間和學生完成作業之后的一些碎片時間,慢慢成為了學生進行理論練習和知識重溫的時間。
三、關注學生發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是作用在學生身上。但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強有弱,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好有壞。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開展真正有效的教學。但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筆者一個星期要上12個班的信息技術課,要想具體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很困難的,但如果只憑教師的主觀猜測,又會跟學生實際客觀水平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筆者在闖關系統當中,增加了對學生數據的分析,讓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能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情況。
例如,系統會根據學生每次挑戰的成績生成一個發展曲線圖。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發展圖,了解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是起伏大,還是表現平穩。學生的表現相對于班里面的平均水平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在各章節的表現分布等。從而客觀地了解到學生目前的學習態度,薄弱環節,哪些章節知識需要加強等。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或者復習策略調整提供了有效的數據。另外學生對于自身的情況也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部分學生可能為了爭取更高地排名,沒有看清題目就去回答,從而影響了練習的效果。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期末總評成績計算,學生的闖關正確率會作為計算的一個參數,如果只是闖關排名高,正確率低,總評成績也不會高,讓學生更重視自己的正確率,在完成闖關練習的過程中,能更認真的去完成每一道題目,以更好的達到通過闖關訓練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四、分析數據、突破難點、提高復習效率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涵蓋的理論知識多而繁雜,如果單單依靠新授課,就要求學生完全理解和牢牢記住,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復習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但在復習課中,不能像新授課那樣對知識講解面面俱到,全部重新講解一次。教師必須把握住復習的重難點內容。尤其是難點部分。學生理解難度較高或者容易出錯的知識點,教師需要做到重點突破,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才能達到復習的真正目的。為了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的難點部分,在闖關系統中,學生每次回答的題目,系統會自動記錄分析。包括題目的正確率,答題次數等。教師能直觀地分析出,學生在哪些知識點存在問題。例如在數據分析中,學生在存儲器容量計算的問題上正確率偏低。表示學生可能在存儲器的單位換算這個知識點掌握還不夠熟練。那么在復習階段當中,老師對這一知識點可以進行加強復習。另外在課堂挑戰的題目選擇上面,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學生平時闖關容易答錯的題目,組成挑戰試題,加強訓練,突破難點。通過系統的數據分析,教師可以對每個章節當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整理,然后有目的,有計劃地制定復習策略,從而達到提高復習效率的目的,也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更全面、更牢固。
總的來說,要學生真正掌握好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習的動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與其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力氣把知識塞給學生,學生還不喜歡。不如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本文主要研究通過網絡闖關系統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數據分析讓教師更好地制定教學策略,從而提高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教學效率的可行性研究。而筆者仍會繼續努力,希望理論闖關系統未來不但可以用于信息技術學科,還能應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S].中國教育部,2000.
[2] 蔣永貴,丁海鋒.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進行難點突破的科學探究教學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06.
[3] 丁凡華.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習興趣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2014.
[4] 馬寧,謝作如. 中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