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麗
在給學生上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第一節浮力時,我用了一課時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并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學生也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記得在實驗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時,有一個學生突然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
生:老師,物體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體的密度有關系?
師: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
生:你看,我將鐵塊放進水中,它就沉下去,這說明它受到的浮力小,將乒乓球放進去,它卻浮上來,說明密度大小影響浮力的大小。
我聽了他的話,沒有立即說出我的看法,而是問全體學生:“同學們,你們想一想,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這下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經過一番討論之后開始發表看法:有的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有的說與液體的多少有關、與物體的重力、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浸入液體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物體的表面積等等有關。
聽到這么多答案,我想: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浮力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其他因素沒有關系,那么學生肯定心存疑問,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不利。于是我決定讓學生用一節課時間“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于是我根據學生提出的與浮力大小有關的條件,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相同體積的水和酒精、一盒橡皮泥、一個里面裝了半瓶沙的藥瓶。
上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課堂熱鬧起來了。我先讓學生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是否有關。學生分別測出體積相等的鐵塊和鋁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他們很驚奇地發現“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毫無關系”。然后,我再問學生:“那么,根據這個實驗,你們可以告訴我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重力有關嗎?”學生遲疑一下,有學生回答“無關”,我追問:“為什么?”學生繼續回答:“因為鐵塊和鋁塊的質量和重力不同,但它們的浮力卻相等。”“對!”于是,我在黑板上列出的“與浮力有關的因素”中“物體密度”、“物體質量”、“物體重力”位置上打了一個大“×”。
接著,我讓學生觀察“物體的形狀是否會改變浮力”。學生將同一盒橡皮泥做成各種形狀,分別放進水中,通過彈簧測力計測量。他們發現物體的形狀并不能改變浮力的大小,同時他們也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表面積無關”的認識。
接下來我讓學生分別在水和酒精中測同一物體受到的浮力。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浮力會發生改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于是,學生學生總結得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我及時表揚學生,然后繼續讓學生通過彈簧測力計將裝有半瓶沙的藥瓶徐徐放入水中,直至完全被水浸沒。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咦,他們叫起來啦,“老師,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越來越小。”我問他們:“那說明什么呀?”“說明他們受到的浮力越來越大。”“很好!”我再繼續讓學生觀察完全浸沒在水中的瓶子,并且繼續將瓶子往下沉,在這一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又有什么變化。學生經過觀察發現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沒有變化”,從而得出浮力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改變。于是,我讓學生思考:通過這個實驗,你們能得出浮力的大小還跟什么因素有關嗎?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沒有人回答。我再提醒他們:“瓶子徐徐放入水中時,什么在變化?”有一個學生小聲地回答:“水面在上升。”“是什么使水面上升?聯系以前學習的測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想一想。”這時不少學生都想起來啦,“因為物體將水排開了。”“很好,這說明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跟物體排開水的多少有關。”我順勢再說:“對啦,同學們再想一想,剛才在實驗過程中,當瓶子完全浸沒水中再繼續向下沉的過程中,你們發現水面有沒有很大的變化?”“沒有變化。”“那么這說明什么?”有學生回答:“這說明物體再繼續下沉時,排開的水已經穩定,不再增加了”。“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有沒有變化?”“也沒有變化”。“這說明什么”?“在水中時,瓶子受到的浮力都相等”。“對,這也可以證明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當瓶子在水中時,它排開的水已經穩定,浮力的大小也不再改變。所以,只要物體已經完全沒入水中,不管它進入深度的多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改變的”。最后,我將這節課的結論總結在黑板上: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系。至于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將在下一節課中學習。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下的推進過程,其間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情境、新方法和新內容。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讓課堂教學處于動態之中,課堂效率將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才會充分發揮,課堂也將充滿生機和活力。如果這節課我只是通過自己演示實驗,告訴學生結論,那么效果肯定沒有現在的好。探究性學習之所以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主要是這種學習方法重在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而改變了原來的一直由教師“包辦代替”的學習狀況 。因此,探究性學習重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引導者,當然還要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千萬不能只做旁觀者。在整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活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新型教學模式,成為課堂動態生成的沃土,這些“生成”演繹著課堂的精彩,更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的動態發展過程,這正是新課程理念所要求達到的“注意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