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時隔多年,那一刻的局促和難過,依然清晰。媽媽和她幾個同事——都是我熟悉的老師們,坐在沙發上,哈哈大笑。而我,一個人蹲在地上,低著頭,眼淚啪嗒啪嗒地掉在了磚頭鋪成的地上,又迅速滲落不見。
她們在開玩笑,說我不是媽媽親生的。媽媽也在里面說得很起勁兒。而小小的我,蹲在地上,蜷縮著身體,一邊無聲地哭,一邊用一根樹枝在地上劃來劃去,頭都不敢抬起來,心里想的是:“我怎么辦?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我的親生父母?”而我的拘謹讓她們更加感到興奮和歡樂,她們圍觀著我,喊:“你看你看,哭了哭了!”
雖然年齡很小,但心里已經十分敏感,隱約知道,既然不是親生的,人家就沒有愛自己的義務。那一屋子坐著的、笑著的,都是和我沒任何關系的陌生人,他們都在嘲笑我、排擠我。可我還這么小,我要怎么辦,才好?
直到如今,已為人母。有次看到一篇文章,寫中國式的父母“逗孩子”的方式,就是“我侮辱你,你卻不許哭”,情緒忽然激動起來。我問媽媽,當時為什么會那樣對我?她無辜又無奈地看著我,說,當時大家都那樣啊!
可我還是覺得很傷心。為當年弱小無助的自己感到心疼。為她們這樣的出發點感到憤怒。
我看著我自己的孩子,心里想:“你有一個敏感的媽媽。這可能會給你帶來無數的煩惱和困擾,但這至少有一樣好處,就是她會深深記得曾經自己受到的委屈和傷害,她會更加在乎和理解你的感受,她絕對不會用那樣的方式來對待你。”
初中時,我在對著鏡子洗臉,我媽從旁邊走過,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你可別以為自己很漂亮……”
我當時就炸了。我覺得萬分委屈:我只是在早晨如常地洗一把臉,你怎么就能走進我的內心,看出了我心里壓根兒沒有的想法,并且以此評判、教訓我?
“Look at you! You are a star too!”(看看你,你也是個明星啊!)這句話,是我前幾年,在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大道聽到的。聽口音應該是來自于美國其他地方的游客,一對父女。女兒大概六七歲的樣子。大概是女兒在那兒感慨:“你看那么多明星,她們都好美啊!”在路上,走在她身旁的父親,就用夸張卻決絕的口氣,馬上這樣回應了她。
女兒聽到父親不遺余力的贊美,露出了羞澀卻滿足的笑容。而我站在旁邊,愣愣地看著我先生:“哇,原來他們真是這樣夸小孩的……”
我的記憶里,我的父母,很少這么自然而由衷地夸贊過我什么。特別是媽媽,不管你拿著多好的成績去告訴她,她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永遠都是“不要驕傲,要謙虛”。哪怕在你還不知道什么叫“驕傲”的時候,一種要縮手縮腳的、不要在人前大聲講話的氣氛,也已經漫過了你。
最令人無語的是,這種“謙虛”,也成了父母生活的日常。發揮得極致一點兒,就又深深地影響到了孩子。比如,為了表現自己的謙虛,他們從不在別人面前夸贊我。就算是有人當他們的面夸贊我,他們也會再說出我更多的缺點作為禮貌的回應。
這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很困擾和尷尬。我也有小小的自尊心,我覺得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數落,是很尷尬的事情。更極致的,是一旦家里有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來訪,不管是親戚家的,還是朋友家的,他們都會顯示對其他孩子更多的愛和關心及寬容。哪怕現在再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這種“禮貌”和“客氣”,已經超過了正常范圍——再怎么樣,也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被冷落,覺得原來自己的父母更愛別人吧?
而且時間長了,這種“謙虛”,會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否定”甚至“責難”。比如前幾年,我帶著我的父母去看我們新置辦的房子。房子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畢竟也是我們的奮斗成果,而且屬于同一輩兒人里面,買得又早又大的。但我媽媽進門的第一句話,還是在挑毛病:“怎么買了這么個樓層……”當然我也知道這房子有諸多不理想,但你就不能往好的一面看看、說說嗎?
好像只有我“犯錯”、讓他們失望的時候,他們才會說:“我女兒從小到大這么優秀,為什么……”而我一臉茫然:“真的嗎?你們真的是這樣想我的嗎?”
所以我對我的孩子,我每天都會對她說很多很多句“我愛你”,我每天都喋喋不休地告訴她:“不管發生什么事,爸爸和媽媽都永遠愛你、支持你。你是我們最愛的一個小孩。”而她,總是會心滿意足、神情自若地拍拍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