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溪
約好友聚餐,隔壁桌母女倆的對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小姑娘八九歲,一臉愁容地問坐在一旁的媽媽:“媽媽,運動會好累呀,回家就不用彈琴了吧?”她媽媽則一邊熟練地剝著蝦,一邊安慰道:“乖寶貝,只練琴不會多累的。”
“可我今天真的不想彈。”小姑娘不死心。但是這根本沒用,媽媽的臉上透著說一不二的威嚴,直接來了句:“好呀,那明天我就把琴賣掉!”這下小姑娘不說話了,只是垂下頭扒拉著碗里的飯菜。在一場不太愉快的交流中,母女倆很快結束了這次用餐。
看著她們離去的背影,好友搖頭苦笑:“至于嗎,少練一次琴,就嚴重到要賣琴的地步了?”而我在這位媽媽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由得嘆息:“我以前也不理解這樣的母親,可自從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我就感覺身不由己了。”
確實,回想女兒菲菲學琴的這一年,我每天都陪她練琴,監督她的手形、力度、節拍等是否標準,比上班都累。其間,菲菲不止一次問過我:“媽,我今天能不能不彈琴呀?”我也無數次回懟她:“可以,那你以后都不要學琴了!”其實不只是我,很多家長對學琴的孩子要求都很嚴格。我想自己既然和“大多數”父母一樣,那應該沒有錯。
好友了解到我這種想法后,反問我:“你感覺上班累的時候,不也偶爾翹一次班,去逛個商場、喝個咖啡,但這影響你的工作質量了嗎?既然你都有疲倦的時候,那孩子為什么不能有懶散的時候呢?”
剛才還理直氣壯的我,這會兒竟然找不出理由反駁她。是啊,我們懂得體諒自己,卻忘了孩子也會有各種情緒。好友幫我支招兒:“菲菲練琴的時候,你可以適當加點創意,該懶散的時候讓她懶散一會兒,或許效果比你每次強硬地要求她會好得多。”
隔天,菲菲依舊懶洋洋地坐在鋼琴邊,我便假裝為難地說:“媽媽20分鐘后有事要忙,所以得拜托你在20分鐘內完成練習,可以嗎?”菲菲一聽,高興得簡直要蹦起來了,連稱沒問題。結果,菲菲不僅認真完成了練習,連每次我都得提醒她的手腕問題也解決了。
還有一次,我們回到家很晚了。菲菲一邊打開鋼琴書,一邊自言自語道:“今天好晚,你可不能犯困啊。”我深吸了一口氣,說:“今天確實挺晚了,停一天應該影響不大吧?”菲菲瞪大眼睛看著我,對突如其來的“赦免”不知所措:“媽媽的意思是我今天可以不練琴了?媽媽萬歲!”第二天,菲菲一放學就主動練琴,還提出不用監督,她保證會認真練習。
原來,孩子的要求真的不高,他們也會有點小懶散。我們可以試著不去做霸道的“助燃劑”,認可孩子的小懶散。當他們厭煩或疲倦時,可以大膽地讓他們停一會兒,撒個歡,跑個神,因為不久后,他們就會重新振作,走向更遠的未來。
(摘自“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