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專門成立首都突擊圍剿麻雀總指揮部
麻雀對于糧食生產的危害已經大大減輕
“除四害”中,應當把麻雀改為臭蟲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國掀起了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
當時為什么提出“除四害”?時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曾談到,在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中,有很多是經由老鼠、蒼蠅和蚊子傳染的。解放前人民謀生都很困難,沒有力量去“除四害”。僅1939至1948年,死于鼠疫的患者就有2.3萬余人,瘧疾患者每年就有5000萬人以上。為此,黨中央在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二十七條中提出“除四害”這一任務。
很快,北京就掀起了“除四害”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1956年3月1日至9日,全市人民捕鼠14.5萬余只。1957年12月,開展冬季“除四害講衛生”運動僅一個月的時間,全市十個區就消滅老鼠和麻雀70萬余只,其中老鼠33萬余只、麻雀37萬余只。
在“除四害”運動中,涌現出很多捕鼠、捕雀高手。當時有個捕鼠模范,名叫劉振凱,先后捕捉老鼠1000余只。劉振凱是面粉廠的搬運工人,常??匆娨淮娣郾焕鲜笠贫?,撒了一地,他實在感到心疼,于是想盡辦法捉老鼠。他用吃剩的饅頭、麥粒作為食餌,但老鼠就是不上當。后來他換成蘋果核,一下就捉到2只老鼠。原來面粉廠里的老鼠偷吃慣了面粉,用面食類做的食餌,老鼠根本不稀罕。
隨著社會生活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四害”名單也在更迭。麻雀退出“四害”名單的過程,更是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界平衡關系的逐步認知。
1958年4月19日至21日,北京集中圍剿麻雀,專門成立了首都突擊圍剿麻雀總指揮部,并發布了全面圍剿麻雀的戰斗計劃。當時把麻雀定義為“害鳥”,主要是因為麻雀“與人爭糧”。但一些科學家認為,麻雀的利害要用長遠眼光看。
有一篇《關于鳥獸的益害問題》的文章曾提出,一種鳥獸對于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需要具體分析,不能絕對化。鳥類學家鄭作新、動物研究學家羅澤洵發表的《關于鳥獸益害問題的商榷》一文中寫道:“就麻雀而言,對農作物為害雖大,但它在繁殖期主要吃蟲,冬寒季節還兼吃雜草種子,因而還有一定的益處?!?/p>
科學家們的意見引起了黨中央的重視。1960年4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特地對麻雀問題作了說明:“麻雀已經打得差不多了,糧食逐年增產了,麻雀對于糧食生產的危害已經大大減輕;同時,林木果樹的面積大大發展了,麻雀是林木果樹害蟲的‘天敵’,因此,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綱要所說的‘除四害’中,應當把麻雀改為臭蟲?!?/p>
大會批準了譚震林的報告,通過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將此前修正草案第二十七條關于“除四害”的條文修改為:“從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老鼠、臭蟲、蒼蠅和蚊子?!?/p>
上世紀70年代末,由于蟑螂逐漸成為主要的家庭害蟲,“臭蟲、蟑螂”被并列為四害之一。之后,臭蟲的危害逐漸減少,在“四害”中,臭蟲徹底被蟑螂取代。
(責編/王文彩 責校/林佳 來源/《一場全民參與的“除四害”運動:麻雀是怎么被“平反”的?》,侯莎莎/文,《北京日報》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