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預計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的峰值,占總人口的34.9%,意味著將近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0歲的老年人。
北京是中國老齡化態勢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大城市養老問題集中反映的地區。例如,目前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僅能提供1100張床位,排隊登記的老人一度超過1萬人,是可供應床位數量的10倍。
土地資源稀缺、老年福利設施和社會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失衡,北京怎樣破解大城市養老這一難題?記者經過多方走訪,看到了北京相關部門正在做出的努力,試圖給出大城市養老的“北京方案”。

家住朝陽路高井北街7號院87歲的朱瑛(化名)每天都會去自己所住小區門口的金隅愛馨(朝陽區高碑店鄉)養老照料中心吃飯,和其他老人聊天。
“我家就在這小區住,走路5分鐘就到。我和女兒住一塊兒,現在女兒又有了孫子,老的小的忙不過來,中心對我們老年人服務特別熱情,飯菜也符合老年人清淡、軟嫩的口味和口感,三菜一湯價錢也不貴,所以我就住進來了。”朱瑛說。
朱瑛的女兒向記者表示,家附近的養老照料中心非常方便,白天老人去中心和其他老人、醫護人員聊聊天,檢查身體,晚上她把老人接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朱瑛的女兒表示,社區養老中心解決了把老人專門送養老院往返路途遙遠、費用昂貴且“一床難求”等諸多問題。
金隅愛馨養老照料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養老照料中心不是普通的養老院,而是在社區中引入養老服務機構,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
朱瑛的例子是北京近些年探索就近養老的一個縮影。
“把家里的床變成養老的床”,居家健康養老,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方式。據前述養老工作負責人介紹,從推動居家、社區、機構融合發展角度,提出了“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模式。
“三邊”指的是老年人的“床邊、身邊和周邊”,“四級”指的是“市、區、街、居”四個層級的責任體系。目前,北京市重點圍繞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有計劃地推進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同步整合街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護理站及家庭病床,推動養老服務從周邊到身邊、最終到床邊聚集。
目前,北京市、區層面,建設兩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作為全市和區域養老服務的運行樞紐和指揮平臺,集成區域專業化資源。
街鄉層面,已扶持建設275個養老照料中心,覆蓋全市三分之二的街鄉鎮。社區層面,2020年規劃建成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目前已建成運營755個。
另外,北京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4100余個,簽約65歲及以上老年人175.4萬人,占比超7成。北京下一步將研究制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子女護理補貼政策。
和君健康養老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何在社區實現醫養結合是北京政策探索的重點。
北京東五環外雙橋,一個名為恭和家園的養老項目受到眾多老人的歡迎。
這是北京第一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
集中式居家養老社區試點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服務、有產權。“整個社區由養老居室、長期照料床位、社區醫療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構成。每套養老居室都采用了適老化、無障礙設計。”雙橋恭和家園院長龐蕾表示。在這個社區,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樂成養老”)長期持有經營占總面積40%的公共服務和活動空間,對未來的養老服務提供永續的專業經營。此外,養老居室由養老服務企業與符合條件的購買者共同持有,樂成養老永續持有每間居室5%的產權,95%份額出售給家有60歲以上老人的居民。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評價:“集中式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吸引了社會優質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破解了建設養老設施資本流動性的瓶頸,有效解決了社會群眾多元化多樣性養老服務需求。”
此外,面對龐大的養老需求,單靠政府投入顯然力不從心。北京市創新機制,鼓勵和支持政府出地,社會機構出資、出團隊,以PPP模式運營養老服務機構。
2017年6月,北京市首家PPP模式養老服務機構——朝陽區恭和老年公寓正式投入運營,總建筑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提供床位469張。這個項目由北京市政府和朝陽區政府提供場地,共同投資興建。項目建成后,經政府公開招標,由樂成養老獲得經營管理權。
與一般養老院不同,這座養老公寓是集養老照料、醫療康復、文娛休閑、體育健身于一體的多功能養老機構。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政府強力扶持引導、社會資本高效進入;突出居家社區養老、大力發展養老產業”總體思路,北京目前強力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改革,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養老機構526家,70%以上床位由社會資本建設或運營。
(摘自《法治周末》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