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深圳,全市只有兩名科技人員,一名是拖拉機維修工,另一名是獸醫。
然而今天,這座城市已經擁有41名全職院士,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達到5.6家。
40年時間,把一個落后漁村改造成為一座科技之城,這是驚人的巨變。
但今天引發人們更多關注的,不是眼前的成果,而是造就這份奇跡背后的成功密碼。
你所知道的任正非、王傳福,他們都受益于一份神秘文件。
這份簽署于1987年2月4日的文件,名為《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的通知,紙張早已泛黃,但它的正式落地,讓改革歲月里最出名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第一次走進了現實。文件中明確指出:除了資金,商標、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同樣可以入股辦企業,而且不受雇工人數的限制。
這份被稱為“18號文”的《暫行規定》,后來被視為了中國首份民營科技企業的“準生證”。深圳對僵化制度的大膽改革,率先打開了科技創業的大門,“創新之城”的夢想由此啟航。
1987年,鄧清輝在江西南昌電視機廠擔任副總工程師,在國營企業計劃性的生產鏈條中,科研人員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當時的江西,即使是辭職下海,鄧清輝也只能開一個不超過5個人的個體攤點。此時的深圳,成為了鄧清輝創業的唯一舞臺。
深圳輝煌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鄧清輝說,1987年4月17日,有七個人簽字的申請成立“輝煌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報告送到了深圳市政府。有了這個文件給科技人員打開了一個大門,進入這個大門你就可以大展拳腳,可以自己構筑一個舞臺。在這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4個月后,鄧清輝他們的申請得到市政府的批復,輝煌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不到一年時間,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生產的彩色電視機就遠銷海外。在那個還在推崇萬元戶的年代里,鄧清輝他們僅上繳的稅額,就超過了100萬元。1994年1月8日,科研人員創業創富的故事,登上了深圳商報的頭版頭條。在深圳,靠著這份“紅頭文件”起家的科技巨頭中,還有一個人們都熟悉的名字,他就是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
1987年,任正非已經43歲。從南海石油電子企業公司停薪留職的他,和5名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出資2萬元,申請創辦華為公司。兩個月后,華為以“民間科技企業”的身份,獲得了深圳市政府的批準。直到今天,任正非也曾多次感慨“沒有18號文件,我們就不會創建華為”。
到1988年5月,深圳市政府發文批準的民間科技企業已經達到77家。科技可以創造財富,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而經濟特區在制度上撕開的這一道口子,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弄潮兒從四面八方趕到深圳,引發了一場洪水般的科技企業創辦潮,最終沉淀出了今天的中興、比亞迪、金蝶、研祥、創維……
(據“央視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