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泰勒 劉強
1961年8月12日夜,在東德政府組織實施下,一道帶刺鐵絲網屏障把柏林一分為二,這就是日后聞名的柏林墻。柏林墻建好后,在關鍵交界口留了3個邊境檢查站。
1961年10月22日,柏林墻封鎖邊境已10周左右。這天,美國駐柏林代表團副團長艾倫·萊特納乘車過境查理檢查站,計劃去東柏林看一場演出。
此前,西方軍事代表可以隨意往返東西柏林,特別是美國人,一直拒絕出示證件,而東德政府也給予默認。
但10月22日晚,美國人的行為受到了挑戰。萊特納在東德崗哨前減速,沒有出示證件而被攔下,萊特納駕車硬闖,但僅開了不到40米又被東德巡邏隊圍堵。最后,駐柏林美軍憲兵司令派憲兵進入東德境內,將萊特納夫婦接出來。

第二天,東德國家通訊社發表嚴厲聲明,要求所有外國人通過邊境時都必須出示身份證件。
10月25日,美國人決定“測試”一下這個新政策。
上午9時25分,一名美國官員駕著一輛掛著美國軍用車牌的轎車經過查理檢查站駛往東柏林。東德人要求出示身份證件遭拒,一名美國軍官跑過來下通牒,他們要強行打開通道。
聞訊的蘇聯科涅夫元帥立即派出全副武裝部隊出現在現場,與此同時美軍也荷槍實彈在現場待命。
兩國面對面劍拔弩張,這是冷戰期間美軍和蘇軍陸軍之間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近距離對峙,雙方都是全副武裝,戰爭一觸即發。
事實上,此次危機并不僅局限于柏林,美國和盟國戰機和戰艦都已處于全面備戰狀態。美國公開資料顯示,對抗期間美海軍在北海部署4艘核潛艇,裝備十多枚裝有核彈頭的“北極星”導彈,瞄準著蘇聯境內目標。
對峙兩天后,赫魯曉夫下令蘇聯武裝部隊后撤,美國人隨即也撤離。在回憶錄中,赫魯曉夫說撤離這個決定是突然而至的靈感,因為直覺告訴他美國人也會照做。
其實,對峙期間白宮許諾將緩和柏林的邊界通關問題,給足了赫魯曉夫面子,所以他知道一旦自己撤走武裝部隊,美國也必定會作出回應。
(摘自《柏林墻——“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重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