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代帝王相比,康熙喜歡身體力行、學習研究。他曾在北京城內的“豐澤園之側,治田數畦”,《康熙幾暇格物編》之《御稻米》篇中記載:有一年的六月下旬,水稻剛剛出穗,康熙沿著田埂察看,忽然見一株稻穗比別的都高,且谷粒結實飽滿。本來這片稻田種的稻種,要到9月才能成熟。現在,這一株稻子提前60余天,在6月就熟了。
于是,康熙把它作為種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試種,觀察是否早熟。果然試種的這批水稻又在6月成熟了,比一般的水稻早兩三個月成熟。
此后,康熙開始廣泛試種,終于培育出了早熟新稻種,取名“御稻米”。史載,這種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
康熙還把水稻推廣移植到長城以北,并倡導在南方推廣雙季稻。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數百位皇帝里無人能出其右。康熙的子孫,雍正、乾隆對農業生產也很重視。每逢春耕開始,都會在“豐澤園”的小試驗田里舉行“籍田”儀式,親自扶犁示范,以示重農。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