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濱
“鳳雛”者,龐統也,劉備陣營中的副軍師。司馬徽曾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因為貌丑,龐統先后為孫權、劉備所不喜,大才不得重用。以貌取人固然不對,但實際的問題不在相貌,而在性格、格局,龐統有暗疾耳。
其一,狂悖。龐統初見孫權,一番對話,傲氣十足,尤其表露出對周瑜的輕慢,令孫權心中不樂,“吾誓不用之”。又見劉備,本來懷揣魯肅和孔明的薦書,并不外掏,見了劉備,“長揖不拜”,劉備心中不悅,勉強給他個耒陽縣令。“統來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并不理會。”以此來抗議“玄德待我何薄!”
其二,邪祟。軍師的主要職責就是為主公出謀劃策。然而,計謀也有正邪之分,要符合人的道義和是非觀念。龐統襄贊劉備進兵西川,他建議設“鴻門宴”,埋伏刀斧手,在宴席上將劉璋殺掉。這個計謀遭到劉備的堅決否決。龐統卻依然按照計劃執行,被劉備當場制止。作為軍師不能知人論世,何其謬也!
其三,器狹。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龐統協劉備進取西川。但了解龐統的諸葛亮恐龐統立功心切,冒失急進,借觀天象呈書信予以提醒,“切宜謹慎”。但龐統卻暴露出胸襟狹小的毛病,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行兵之前,劉備因為諸葛亮的提醒,仍有疑慮,對此,龐統干脆把話挑明了,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惑主公之心。”反觀諸葛亮,不僅向劉備推薦龐統,而且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稱其“大賢”。兩相比較,境界、人品、格局,高下立判矣。
“鳳雛”確有大才,他的“連環計”成為赤壁之戰的勝負手就是明證。然而,他不為人明察的人性暗疾,最終決定了他的命運走向。
由此觀之,有德無才乃庸人,有才無德乃小人,唯德才兼備方可成大事,古今中外皆如是。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