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討論《獨立宣言》草案里的措辭,會上爭執不斷。作為委員之一的富蘭克林擔心修改議程陷入僵局,于是說:“我想到一個故事,不知能不能分享給大家?”
富蘭克林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在帽子行做學徒,打算自己開一家店。他覺得首先需要打造一塊招牌,上面寫‘約翰·湯姆森,制帽商,制作出售帽子,收現款’。他把招牌底稿拿給朋友們看,征求意見。第一個朋友說‘制帽商’是多余的,連同下一句,寫成‘制作出售各類帽子’豈不是一語中的、言簡意賅?第二個朋友說,當地沒有付支票購買商品的習慣,因此‘付現款’純屬多余。經過討論,招牌內容最后敲定,只寫‘約翰·湯姆森’,下面畫一頂帽子。”
聽完故事,大家面面相覷,意識到任何一點偏執對整個草案的修改都毫無意義,不如公平公正地審視草案的措辭。1776年,《獨立宣言》在費城被批準,其后的200多年,人們普遍認為宣言起草委員會大大改善了《獨立宣言》的措辭。
(來源/《人民政協報》《老年生活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