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本溪市明山區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與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和方法,抓實課堂主渠道,強化課程育人功能;抓好校園環境教育,強化文化育人功能;搭建學習展示平臺,強化活動育人功能;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強化社會育人功能,有效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獲得了感知未知事物的美妙體驗。
核心素養,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立足中國國情,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課程改革與育人模式變革的航標與燈塔。本溪市明山區教育局全面施行以“堅定理想信念、傳承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習得、科學體驗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作,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與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和方法。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同時,正在進行的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啟動,所有的改革都指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核心素養中,除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之外,我們前幾輪課改都已經從不同角度,做了多次深刻的探索,但是對于科技實踐與創新這方面涉獵并不多。無論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得多么到位,習得的修身養性的內容多么豐富,都是為了創新與發展。而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動手實踐能力是創新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明山區中小學生也同樣存在著缺乏科技體驗、科學創新精神的不足的問題,我們甚至不敢想象我們這些孩子能有創新發明,越是不敢想象,越是不敢觸碰,導致我們的學生中規中矩,埋頭刷題,卻不知道主動地去接觸未知的、美好的世界。我們意識到,這是學生發展的瓶頸。所以近幾年,根據區域優勢,人文優勢,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科普知識、科技體驗、科學創新、動手實踐等活動,成效顯著。
(一)抓實課堂主渠道,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員培訓:講清科學素養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學科培訓:學科教學的切入點要提前確定;備課組培訓:確定本年度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制定好教學計劃。
2.實現學科內滲透式整合。“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以悟道取代灌輸”。在相關學科教學中,追求學科德育的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教學數學時,讓學生重在感受數學研究的嚴謹和巨大作用及無以倫比的學科魅力;教學自然課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奧秘和自然界的干變萬化;物理課的教學力學與能量轉化的奇妙會激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計算機的普及為學生電腦繪畫、電子報刊、動畫設計、網頁制作等提供了可能,創新的途徑更加多元化。
(二)抓好校園環境教育,強化文化育人功能
濃郁校園科技活動的氛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促進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校園文化的核心。我們充分利用走廊、板報、班級園地、廣播、室內懸掛名言警句等形式,讓學生們置身于科學的氛圍之中,講科學家的故事;就科技發展時事政治進行分析,通過讓學生們體驗身邊的科技為人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等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教育。
(三)搭建學習展示平臺,強化活動育人的功能
各校因地制宜確定學校活動內容,制定活動計劃,指導活動過程,做好活動記錄,總結活動經驗,升華科學理念,達成培養科學素養的育人目標。例如:學生開展通過多種方式和方法(數據、簡圖、照片等)星空、月相、自然生態等科學研究活動。以科技月為載體,開展了科技小發明,機器人制作比賽,綠色植物DIY種植體驗等科技創新活動。
國家流動科技館于2016年5月走進東勝小學。全區同學們被新奇的科技車所吸引,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與魅力。科普周活動期間,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示才能的平臺,把自己的“鬼點子”變成即簡單又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作品,充分挖掘他們奇妙的想象力和潛在的創造能力。
(四)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強化社會育人功能
學校、社會、家庭構建的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在科學素養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再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
1.學校與家庭社會活動。香梅學校地處郊區,學生家長都是農民,他們可以直接向父母咨詢收集種植蔬菜、花卉的小常識。咨詢臥龍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員,解決農作物生長中的一道道難題,學生的種植成果以及種植經驗在遼寧省科技協會網站首頁發布。照料植物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促使學生產生極高的探索熱情,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各類科技體驗活動。我區每年都組織全區萬名學生參與體驗活動。
3.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我們組織各校科技輔導教師解讀大賽規程,內容,制定任務時間表。科技教師認真與學生研究作品的制作流程,發明創造的原理,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作品的制作。科學幻想畫是美術學科與科學幻想的完美結合,科技教師輔導學生著眼于未來,放眼于美好的太空和海底世界,以及學生能想到的未來的場景和想要的未來的科技世界。美術教師輔導學生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奇幻的布景描繪未來的世界。
(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我們利用課堂滲透,增加了學生科學知識的儲備,這是培養興趣的基礎;我們利用活動載體,開展有趣活動,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我們的校園文化墻在無聲地訴說著科學的意義,使學生明確了科學的重要性,培養他們間接興趣,讓他們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興趣愛好的自我培養;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根據他們自身的興趣特點,培養優良的科學品質。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學生們積極參與種植或者體驗發明活動,培養了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和執著的探索精神。我們引導,教育學生學會繼承科學遺產,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是我們的再發明、再創作創作的基礎。學生們在發明與創作中一定要秉承創新精神,教會學生們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存在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在科學活動中的團結協作精神。通過這一系列的培養,我們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以上幾種科學精神,這可以使他們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三)讓學生獲得了感知未知事物的美妙體驗
組織青少年開展科技活動無疑可以讓更多的青少年對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探索欲望,獲得感知未知事物的美妙體驗。首先可以讓學生們感受科學的力量,比如,人類可以通過萬有引力的公式來推斷新的星球存在。通過科學,讓學生們懂得:人類有充分認知大自然的能力。對自然紛繁的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們懂得:大自然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人類研究的步伐是永不停止的。對自然現象的體驗,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樣性。例如:2017年的體驗主題是“我愛綠色生活”,我們按照相關文件通知要求,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引導學生們學習、調查、體驗、了解身邊的綠色生活情況,讓學生們形成綠色生活理念,培養綠色生活方式。
(四)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科學是最需要實踐的。無論是科技制作還是科技小發明,還是科技論文、調研報告的撰寫都要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得理論知識和經驗。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并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是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用語言總結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升華為理論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
(五)開展科技體驗與創新教育成果豐碩
從開展科技體驗與創新教育、探索科學核心素養的區域化表達這個任務提出以來,明山區不斷探索新思路,謀求新策略,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科技體驗類:2014年-2017年區域內所有學校獲得“遼寧省科技示范校”榮譽稱號。2014年12名學生、三名教師獲得省級獎勵;2015年國家級獎勵1人次,省級獎勵11人次;2016年聯豐小學獲得“遼寧省優秀活動示范校”稱號(省內僅4所學校獲此殊榮)。聯豐歐洲城校區獲得“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推廣示范校”榮譽稱號。3名教師被評為“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骨干教師”。
科技創新大賽類:連續參加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成績優異。科學幻想畫省級獎勵410幅,2幅國家級獎勵;學生創意項目省級一、二等獎各1個,國家級三等獎1個;學生創新項目:省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國家級三等獎1個;優秀科技實踐活動項目,省級一、二等獎各1個,三等獎5個。
輔導員類:兩人獲得省級骨干教師榮譽,獲得教師項目一等獎兩個,同時聯豐小學老師獲得遼寧省十佳教師榮譽稱號。輔導員優秀作品省級獎勵3人次。
正確理解核心素養和深化課程改革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的意義。課改旨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想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達成目標。但是本案例所探索和實踐的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和方法,僅是培育科學素養的部分工作,我們將不斷完善科技體驗與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斷探索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的新途徑。我們堅信,只要開啟了科學的旅程,學生們的未來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