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上一期,我以男單為例,詳細介紹了專業球員與業余選手之間的差距。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業余選手缺乏穩定而系統的技戰術套路訓練,主動得分手段少;二是業余選手的技術平均質量系數低、容易犯錯,失誤送分多;三是業余選手缺乏高水平實戰經驗,容易被專業球員的假動作欺騙。
這一期,我再談談在雙打比賽中業余選手與專業選手之間的差距。同男單一樣,我選取了中國隊年輕的混雙組合何濟霆/杜玥與業余高手陳英杰/毛琳智的一場比賽。從比分上看, 這場比賽的結果與上期提到的男單喬斌對陣歐陽南軍的比賽幾乎完全一樣,但過程細節還是有所差別。
首先,我們看一下雙方比賽的技術統計。與上期男單的統計表最直觀的差別有兩點:一是影響男單比賽結果的主要原因為“非壓迫失誤”,而影響混雙比賽的主要原因是“直接得分”;二是男單比賽的多拍比例(10拍以上)相對較高,約為34.49%,而混雙比賽的多拍比例明顯低于男單,約為23.21%。
單雙比賽表現出這樣的差別,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單打比賽主要依賴個人能力,盡管也講究戰術套路,但戰術的變化與豐富性與雙打不可同日而語。雙打更講究配合,所以戰術套路的多少、戰術配合的默契程度,理應成為影響比賽結果的主要原因。對于業余雙打球員來講,因為訓練大環境的局限性,不僅戰術套路少,配合也基本停留在表面層次。因此,業余球員打雙打,實際是單打的簡單疊加,而這正是業余選手的核心短板。
這場混雙比賽,何濟霆和杜玥都是1998年出生,目前世界排名第10位,是中國混雙的未來之星;陳英杰/毛琳智是全運會混雙業余組銅牌得主。從比賽過程來看,雙方的差距非常懸殊,其根源就在專業選手擁有比較多的“戰術套路”。
所謂“套路”,就好比圍棋當中的“定式”,是在某種對抗局面下的最佳、最合理的處理方式。如果不按照“套路”處理,就容易犯錯和陷入被動。這一期,我主要圍繞雙打“套路”展開分析。
一、發接發戰術套路是雙打制勝的關鍵性環節
雙打的戰術套路,既是一種技術組合方式,也是兩個人的配合方式。專業隊的日常技戰術訓練,實際上就是這種戰術套路的反復演練,然后逐漸發展到執行自動化的程度。所謂“自動化”,意味著想都不用想就這么做。這是羽毛球專項“速度”的一種高級表達方式,它不是由常規的物質力量決定的,而是由“意識形態”決定的,專業術語稱之為戰術意識。這是羽毛球雙打比賽中決定“快與慢”的重要內核,是專業運動員不費吹灰之力控制業余運動員的奧秘所在。
專業隊的雙打訓練,發接發是一個備受重視的環節。訓練中,教練員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發接發連貫,即發球后要快速連貫拿第三拍,接發球后要快速連貫拿第四拍。并且連貫的速度越快越好,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打到對手的空當。
如圖1-1所示,杜玥在右場區發球至2號區。注意觀察圖1-3/4/5,杜玥在球拍觸球以后,即刻就起動向網前跟進,根本不考慮對手的技術處理。這是單雙跑位的一個巨大差別,如果像單打一樣等到對手出球以后再跟進,那就搶不到先機,結果必然是挑球防守(這是業余選手的慣用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單打模式)。
如圖1-4所示,對手尚處在迎球階段,還未碰到球,杜玥已經積極向網前推進,看上去有點不顧一切,實質上是雙打套路訓練到自動化以后的必然結果。接下來的戰術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對手出球瞬間,杜玥已經搶到網前的封網位置,就在球頭翻越網口的瞬間,她反手一撲得分。
再從圖1-7/8/9可見,因為快速連貫搶到擊球先機,杜玥打出了一個直線邊線的大空當,對方的男隊員幾乎沒有做出反應,球已經落地。這就是專業套路訓練帶來的“神奇”速度。
再看圖2-1,杜玥在左場區發球,對方女隊員接發球快撥直線邊線,因為接發時前沖慣性太大,重心留在網前,所以很難連貫下一拍,與后面的男隊員形成了前后隊形(圖2-5)。此時,場區的兩個邊線變成了大空當。當然,這種“空當”的持續時間很短。所以發接發連貫,就是強調在對手回位前快速出手打到空當位置。實戰就是這樣,見圖2-3,在對方女隊員接發球瞬間,何濟霆的預判已經顯示出抓直線的傾向,他的重心向右側傾斜,等到對手一出球而重心尚未調整到位時,何濟霆就快速連貫抓球,正手快抽對角(圖2-6),等到對方的男隊員反應過來,球已經落地了(圖2-9)。
這種“自動化”的發接發連貫套路,對于專業訓練來講是家常便飯,但對于業余選手則相對比較陌生,這就是業余運動員經常被專業球員三五拍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防守反擊套路是擺脫被動、爭取主動和得分的重要路徑
攻防是羽毛球競技的主要矛盾,比賽中如果沒有防守反擊套路,則只能一防到底,一直被動挨打直到丟分。當然,也不排除進攻一方出現失誤而防守一方得分的可能,但是這樣的概率畢竟很低。
接殺擋網跟進是最常見的防守反擊套路,關鍵點是擋網后的跟進要在毫不猶豫的前提下,擋網出球的瞬間同時起動。如圖3-1所示,業余組女隊員在底線進攻,正手殺對角,杜玥接殺反擋網前對角。注意圖3-4/5,就在出球瞬間,杜玥已經起動向網前跟進,并形成與對方女隊員對搶網前的局面(圖3-7/8)。如果杜玥不及時跟進,那么對方女隊員殺上網搶放,杜玥一方只能繼續挑球防守。而及時跟進的效果,就是形成網前對搶的局面。此時,很考驗對手的網前技術,他們一旦出錯,我方就可以乘機拿下;即便他們網前處理得很好,我方也可以高點重復搓放網前,形成平等的創造進攻的機會。實戰情況表現為第二種,如圖3-9所示,由于及時跟進,杜玥在網前搶到了非常主動的擊球點,搶放以后,已經由被動的防守狀態轉化為平衡的中半場對抗局面。對方反手推直線邊線(圖3-11/12),緊接著何濟霆正手快勾對角(圖3-14/15/16),成功地由被動防守轉化為主動進攻。從圖3-18對手的防守姿態看,屬于極度被動狀態,后面的結果一定兇多吉少。
混雙在三個雙打項目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男女選手在力量素質方面的先天差異,男攻女是常見的進攻戰術。與此同時,為了快速轉化攻守狀態,防守時“控女底線戰術”也是防守反擊的有效套路。
如圖4-1所示,何濟霆在右區發球,對方男隊員接發快撥直線邊線(圖4-3/4/5)。由圖4-5可見,何濟霆一方明顯處于防守狀態。此時,對方男隊員已經做好了抓直線進攻的準備(圖4-6),何濟霆如果挑直線,馬上面臨對方男隊員的凌厲攻勢。此時,專業訓練的戰術素養充分顯現,連一點“思考”的痕跡都沒有,何濟霆便快挑對角,把進攻的權利交到了對方女隊員手上。接下來,對方女隊員回擊對角高球(圖4-10/11/12),但力量有限,高球不到位,瞬間把進攻主動權交回到何濟霆手上(圖4-13/14/15)。可見,因為女隊員體能條件的局限性,在底線出球容易出現瑕疵,并成為攻守轉換的轉折點,這就是混雙比賽中“控女底線”戰術的根本目的。
講解很容易,執行卻不那么簡單。雙打的每次擊球,連貫時間都以“毫秒”計,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要準確執行到位,沒有訓練到自動化程度是不容易辦到的。
圖5是一個反例。如圖5-1顯示,業余組男隊員在底線進攻,正手殺直線,何濟霆推擋直線(圖5-5),使對方處于防守境地。在圖5-7這樣的相持局面下,相信所有人都覺得業余組男隊員應該出對角球,突擊杜玥的頭頂底線才是上上策。可是,業余組男隊員還是出了直線球(這是單打出球的習慣使然),把進攻權交到了何濟霆手上(圖5-12)。接下來的局面基本上都能猜到:何濟霆高高躍起,一記漂亮的頭頂滑板吊直線,騙過了對方防守隊員的重心(圖5-15)。對手勉強防守,被動放網不到位(圖5-17),杜玥上網反手撲球解決戰斗。
三、半場相持中的對攻戰術套路
雙打比賽中的半場兩個邊線是陷阱最多的區域,如果沒有特定的套路訓練,比賽中很容易犯錯。在這一點上,很多訓練有素的專業運動員也時不時會落入陷阱。
如圖6-1所示,業余組男隊員在底線進攻,頭頂殺中路。何濟霆防守反抽直線,此時球飛行到業余組的半場區(圖6-6),如何處理是一個考驗。這種狀態從局勢上看是一種平衡局面,既不被動也不主動,接下來的處理好壞就決定了主被動狀態。類似這樣局面,比較好的處理模式有兩種:一是擋網跟進,這樣很容易取得主動態勢;二是快速彈拉對角,突擊杜玥頭頂底線(出球弧度要高,以達到過人過頭的目的),同樣可以取得主動。但是,業余組男隊員顯然缺乏套路訓練,他既沒有擋網也沒有彈拉,而是習慣性地反手抽壓中路(圖6-7/8/9)。因為球的弧度較低且向上飛行,正好進入了專業組封網的火控范圍(圖6-9)。于是,何濟霆、杜玥一唱一和,前后兩次連貫封網,就把球釘在了地板上(圖6-13/14/15)。
類似的錯誤在業余比賽中非常多見。如圖7-1所示,業余組男隊員在右場區發球,杜玥接發球快撥直線邊線,球又到了半場邊線位置。按圖7-6的雙方站位,此時抽壓直線邊線和快彈對角高弧度球,是兩個比較合理的選擇,相對容易在下一拍爭取主動。可是,業余組男隊員仍然堅持自身的習慣處理,反手抽壓直線至中央半區(圖7-9),何濟霆向右側跳一步就形成了絕殺(圖7-10/11/12)。這樣的技術處理,跟送貨上門挨打是一個道理。用慢動作回放或者靜止圖片展示,任何人都覺得不應該,當事人肯定也后悔不已,但在實戰中又都不自覺地跳到陷阱當中。
圖8是一個正面例子,是訓練有素的專業球員在相似狀態下的正確處理。圖8-1顯示,何濟霆在底線進攻,正手抽殺直線。業余組男隊員反手擋直線(圖8-3),此時球也到了直線半場區(圖8-6),最壞的處理就是正手抽壓,無論走直線還是對角,都存在被封死的可能。而何濟霆的高明在于,他采用了拉高弧度的快速彈拉中路(圖8-7/8/9),因為封網封不到,球又在兩人中間,對手兩人只好同時后撤(圖8-10)。最后是女隊員拿到了球,因為球已經過頭,對方女隊員只能勉強反彈高遠球,結果還是不到位(圖8-14)。杜玥見此在底線頭頂區跳殺中路,落點正好在對手兩人中間,兩人均未做出防守反應(圖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