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遭遇空前的流動性危機后,海航集團出售了高達3000億元的資產,按集團主要創始人、董事長陳峰的說法,海航過去一年可以說是“死過了一輪”,“欲望太大,經驗不足。在前幾年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海航的速度和節奏都出現了問題,沒有預計到環境變化以后可能帶來的結果”。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他表示,“這一年(2018年),海航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近年來集團發展求快求大、偏離主業,導致在發展戰略、思想文化等方面積累的系列問題驟然爆發,千億債務集中到期,流動性困難利劍高懸,P2P平臺兌付泰山壓頂,公司股票市值縮水,海航集團重要創始人不幸意外離世……海航這艘商業巨輪在時代的浪潮中風雨飄搖。”2019年3月,陳峰稱壓力依舊,“因為困難還沒完全解決”。早先,海航資產龐大,可謂明星企業。驟然遇到大困局,甚至瀕臨死亡。這不禁說明:欲望太大或成黑洞。
民營企業相伴改革開放成長,40多年來,資產達萬億元的民企并不常見——此體量在全球范圍內也是超大型企業。以資產規模而言,海航可謂超大民企,從這點可以看出陳峰領銜的創始人團隊“野心勃勃”。
1953年出生,陳峰16歲就進入航空行業,歷任國家民航局、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計劃處副處長;1990年被任命為海南省省長航空事務助理,主持海南省航空公司組建工作。從那時起,陳峰開始了創建海航的艱辛征程。1993年,海南航空成立,總部設在海南海口,是一家地方航空運輸企業。作為主要創始人,陳峰從官員到創業者,富有創業精神。王健、李先華、陳文理等人在此過程中成為海航的聯合創始人。
海航發展的過程十分迅速。2013年,陳峰獲得安永企業家獎。海航打造了航空、旅游、物流、金融、地產等多個產業鏈。這是一個高度多元化的企業集團。2018年6月末,海航總資產1.11萬億元,凈資產4571億元,負債率為58.98%。資產上萬億的民企在中國屈指可數,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家陳峰成績非常突出。
巨大的危機來勢兇猛,盡管多元化企業集團海航資產龐大,但架不住“體質虛弱”,涌現出頗多問題。
海航的快速做大受益于資本運作。按陳峰的總結是,全世界都覺得海航的錢多,用并購的方式取得了企業迅速的成長。海航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有它特定的模式,應該說海航把實體經濟和國內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以及海外市場用得很好。收購希爾頓酒店便是很好的例證。然而,并購很可能意味著高杠桿、高風險。2017年開始,海航陷入流動性危機。環境變化以后,很多金融機構對海航采取觀望的態度,看其到底會不會出現問題。這使得海航在金融市場蒙受了巨大損失。金融機構一度對海航“只收不貸”,在這種情況下,海航在債務市場和銀行市場,共還款1000多億元的債務。
2018年7月,海航時任董事長王健身故。董事局主席陳峰臨危出山,重回一線,出任董事長。王健的意外離世,加上前期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風險,導致海航人心浮動,使海航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今年3月,陳峰稱,海航發展速度過快,并購過猛,偏離主業,在遇到外部環境變化的時候應對不及,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握好發展的節奏;盲目擴張,遇到了流動性的問題。2018年對于海航來說是歷史上非常嚴重的困難時期,“欲望把我們推向了快車道,就帶來了問題,畢竟一個企業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包括團隊的搭建、管控方式都是新的問題”。
2018年以來,海航大量出售資產。陳峰稱,3000億元規模的資產出售,海航處置資產的決心很大,堅持聚焦主業,非主業的資產即便再盈利也不要。“這就斷掉了人的欲望,人欲望太大,什么都想要,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人哪,永遠放不下,永遠是想貪欲越多越好。其實,物多為患。”過去海航做大,現在要做精。因此,海航從一個高度多元化的企業,變為聚焦航空主業的企業。2019年4月,集團官方網站稱:“在陳峰董事長帶領的董事會領導下,海航集團以航空運輸主業為核心發展方向,以航空租賃、航空技術為輔助支撐平臺,夯實主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致力于打造中華民族的世界級航空品牌。”集團已經從旗下七大產業集團戰略收縮成海航航空、海航物流兩大產業集團和航空租賃、科技兩個事業部的架構。
2019年,海航的工作重點第一是處置資產,回歸主業,根本化解流動性風險;第二是聚焦航空主業健康發展。陳峰認為,2019年仍然是困難的一年:一方面債務到期需要剛性兌付;另一方面資產處置需要過程,優質資產不能因為急于出手而賣白菜價。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他表示:“回望過去這一年的林林總總,千難萬險,百般滋味,作為海航的主要創始人,我時常倍感壓力,愧疚之心難以言表。”2018年,陳峰65歲,已過傳統退休年齡,面臨空前困境,企業“死過了一輪”,壓力自然大。亡羊補牢,不管是否來得及,代價巨大是肯定的。
遠不止是海航的創業者們,企業家特別是創業者都希望能夠帶領企業做大。這幾乎是一種本能的欲望。一個例子是,《財富》雜志的全球企業500強排名(按年營業收入排名),進入500強(海航位列其中)成為一些企業重點宣傳的榮譽,亦是一些企業的公開目標。
然而,很多企業陷入做大的陷阱:欲望太大之下,盲目擴張,導致多種問題發生,特別是資金鏈緊張乃至斷裂、破產。前車之鑒不勝枚舉:巨人集團、華銳風電、樂視……樂視一度橫跨7個行業(手機、影視、體育、電視、汽車等)。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稱:“我們做的互聯網生態模式沒有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而我們又處在時機轉瞬即逝的商業時代,所以看到未來方向,并抓住機會蒙眼狂奔是非常必要的。”結果,“蒙眼狂奔”的樂視遇到巨大問題,賈躍亭遠走異國,名聲大損。
艱難的東山再起后,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稱:“過去10年里,中國的著名企業家,被抓起來坐牢的,知名的能找十幾個,一般的都加上,能找到50、60個。他們每個人坐牢的理由不一樣。你仔細看,它的本質就是資金鏈斷了。企業成功不是靠賭出來的,杠桿太高就是賭博,負債率低一點,可能會慢一點,但是安全。”
企業做大,考驗企業的內功;盲目擴張,如果企業的內功跟不上,再遇上諸如宏觀經濟下行、信貸政策收緊、監管從嚴等不利時機,就極可能陷入困境。
企業做大的“大”,更多是數量層面的,如總資產、營業收入規模。做大很重要,但從長遠來看做強、做優更重要。做強、做優是質量層面的,包含團隊、企業文化、研發、產品、服務、公司治理、業績等方面。以往,中國企業界更多追捧做大,這種價值觀導向無疑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特別是在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做強、做優、做大成為主流。做強、做優、做大暗含了價值觀層面的排序。做強、做優是做大的內在支撐。兼顧、平衡好做強、做優、做大,這樣企業才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欲望聚焦在做大上,會導致這三者之間的順序失衡,企業風險極大。你欲望過大,最終欲望就可能會像黑洞吞噬你,不是嗎?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