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戲劇作為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可謂是璀璨奪目,熠熠生輝。而有關戲劇的對聯也如天上的繁星一般,琳瑯滿目,引人入勝。
廣和戲院是北京最古老的劇場之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舞臺兩角明柱上就掛有一副很有氣魄的楹聯:“一聲占盡秋江月,萬舞爭開春樹花。”
有的戲臺聯則耐人尋味,如:“學君臣,學父子,學夫婦,學朋友,匯千古忠孝節義,重重演出,漫道逢場作戲;或富貴,或貧賤,或喜怒,或哀樂,將一時離合悲歡,細細看來,管教拍案驚奇。”說的是演戲,卻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還有一副對聯專門說演戲:“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這則對聯看似繞口令,其實是在講演戲的道理,即演戲必須進入角色,忘掉自我,才能逼肖其人。
舊時北京戲院很多,但品級不一,看戲的觀眾層次也不盡相同。宮廷、皇苑、王府內的戲臺對聯,因觀眾都是王公貴胄,對聯多系文辭雅句,少了許多人生情趣。倒是會館、戲園子乃至鄉村戲臺的對聯,往往獨具個性,妙趣橫生。如:“欲知世上觀臺上,不識今人看古人。”“見幾多世態人情,觸目驚心,莫道戲中無益;做盡他聲音笑貌,出風入雅,都從空里傳神。”“看不見且聽之,何須四處鉆營,極力排開前者;站得高弗能久,莫用一時得意,挺身遮住后人。”
這些對聯雅俗共賞,仔細玩味,便可悟出做人的道理。
當然,對聯也有訴說演員的勞碌奔波和感嘆人生辛酸苦辣的。
據說從前有個戲班子,春節時要寫對聯,老板就對管事人說:“今年寫門對,不要寫那些空話,要寫點實話、真話,要把我們戲班的特點寫出來,越真實越好!”
管事人一時找不出現成的對聯,就找了幾個演員來商量。
演小生的想,自己經常扮演公子,戲劇情節點是公子落難,然后進京趕考,金榜題名,榮華富貴,老一套。這樣的狀元郎,他不知當過多少次,都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卸了妝之后,自己照舊還是個窮戲子。想到這,他最先說了一句:“金榜題名虛富貴。”
演花旦的想,你金榜題名是假,我常常扮演小姐,與公子相愛,直到洞房花燭結成夫妻,又何曾是真的呢?于是,他對了個下聯:“洞房花燭假姻緣。”
談笑間,一副對聯,一蹴而就。
這時,忽聽演武生的說:“我也想出了一句:‘你一槍,我一刀,雖殺未惱。”話音剛落,演老生的立即接上:“轎上來,馬上去,非走不行。”
管事人一聽,也嘆了口氣說:“咱們一年到頭,顛沛流離,饑寒交迫,受盡欺侮,正是:‘年年難唱年年唱,處處無家處處家。’”
老板見大家爭得熱鬧,也湊了過來,聽完管事人的對聯,忍不住道:“雖然如此,但咱們還不能喪失演員的修養,我們應該:‘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
圍觀的百姓都稱贊對聯作得好。還有人送上一聯:“文唱武打,臺上一片巧技;舊事新演,戲中都是真情。”
(摘自《學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