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卡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波蘭知名作曲家、鋼琴家,歐洲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
肖邦的作品多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他一生創作了200多首作品,其中50多首以波蘭民間舞曲為素材譜寫而成。當祖國將亡,顛沛流離于巴黎之時,他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舒曼曾稱贊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肖邦的母親是波蘭人,她非常喜歡波蘭舞曲,還非常喜歡唱歌,在肖邦小時候就經常給他唱波蘭民歌。每當聽到母親的歌聲時,哭鬧的肖邦就會變得非常安靜。肖邦4歲那年,家里添置了一架鋼琴,于是他經常爬上去尋找媽媽平時唱給他聽的旋律。7歲那年肖邦寫下了人生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從此祖國的文化、音樂像一顆種子悄悄地種在了肖邦的心里。
15歲的肖邦在華沙中學上學期間,受同學邀請到鄉下度假,很幸運的趕上了波蘭農村的大盛會——收獲節慶祝會。這個節日是勞動者的“春節”,所有村民會集體出動參加游行和舞會,人們個個興高采烈、又唱又跳,給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在肖邦心里生根發芽,并且為他今后的創作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就在肖邦被波蘭民間音樂撫育成長之時,他的祖國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年輕而富有才華的肖邦希望和無數的波蘭愛國青年一起投身于民族解放運動中,但是肖邦的父親和革命戰友卻不希望他留下,他們相信肖邦作為一個音樂家會比一名戰士對祖國和民族的作用大得多。肖邦在大家的勸說下離開了華沙城。
1830年11月29日起義爆發,肖邦聽聞后迫不及待想回國,但父親不同意,他的朋友李斯特也勸阻他不要回國。李斯特告訴肖邦:“與其執槍作戰,不如運用藝術為祖國進行斗爭。讓全世界了解波蘭音樂的美才是你的使命。”于是他把全部的情感都傾注在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可是,沒多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將所有的情感傾瀉在鋼琴上,譜寫出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肖邦一刻也沒有停止對祖國的思念,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整夜地作曲、彈琴,終于積勞成疾,舊病復發。1849年10月,39歲的肖邦倒在了病床上,臨終之時,他囑咐自己的親人:“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祖國!”
肖邦短暫的一生結束了。但是他的一顆心,一份波蘭情,一首首愛國曲卻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被人們世代稱頌,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