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有豐富的森林和綠地資源,堪稱“中華綠芯”。但記者走訪中也發現,長江流域大別山區、武陵山區、三峽庫區、云貴高原及橫斷山區,廣袤的農村仍然存在普遍的“燒柴現象”。在不少地方,群眾生活、生產大量燃燒木柴,不僅造成空氣污染,損害群眾健康,還消耗大量森林資源,威脅珍貴稀有甚至瀕危植物物種安全。
大量燒柴導致“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長江上游的三峽庫區采訪。
在海拔1800多米的一個村莊,50歲農民老余家的院里,一大堆劈好的木柴格外引人注目。“村里人現在還普遍燒柴,這些柴火都是從附近的山上砍下來的,有灌木枝,也有大樹干。”老余指了指遠處的一座山包說,以前村里的山上都是樹木,這些年樹木被村民燒掉后種上了農作物,如今柴火越來越不好找了,要跑到很遠的高山上去找。老余介紹,村民們平時燒的柴主要是山上的松樹、黃桷樹,一年下來要燒3、4噸,除了煮飯,還要取暖。
在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別山區,記者發現,近些年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公共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唯有燒柴,仍保持著過去的傳統。每家每戶院子里的“標配”,是堆放著整齊或者胡亂碼起來的柴垛。到了飯點,幾乎每個村莊都是炊煙裊裊,雖然景致很美,但村莊里到處彌漫著煙味。
在長江流域不少山區,因為燒柴而“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地方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些小企業、作坊也大量燒柴。有的茶廠廠區內外堆滿了幾米高的“柴墻”,據說是為開春采茶后“炒茶”備用。其他如油坊、山貨加工作坊等,也有類似景象。
珍稀植物被當“雜木”扔進爐膛
三峽植物研究所所長向秀發長期在長江沿線野外考察,對三峽庫區的珍稀植物很有研究。近年來,他有過多次難忘而痛心的考察經歷。
“去年3月,我在長江中上游的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看到農戶家里的一捆柴火里有20多棵篦子三尖杉,這可是國家的二級保護植物啊!”向秀發說,“這種植物長得很慢,要幾十年直徑才能長到5至6厘米。這一刀下去,一棵珍稀植物就沒有了。”
“去年6月,我在另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看到了一根3米多長、直徑20多厘米的潤楠,被村民砍回家當柴燒。潤楠也是二級保護植物。”向秀發說。
據向秀發介紹,除了珍稀植物,一些瀕危植物如紅豆杉也會被群眾當柴燒掉。“前年,我在一個保護區,看到有群眾把紅豆杉砍了燒。上前一問,才發現老百姓不知道這是紅豆杉,把它們當成了‘雜木’。”
但這些“雜木”,其實是經濟、生態價值都很高的“嘉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喻勛林說,長期以來,老百姓在木工師傅引導下,認為椆樹、櫟樹等優質硬木樹不好鋸不好刨,制作家具或做建筑構件難以加工。而這些樹當柴燒很耐燒,因此百姓喜歡砍。但其實這類樹長得慢,價值極高,是做高檔家具的好材料。
受訪生態學家認為,植物是生態多樣性的重要一環。千家萬戶砍柴燒柴,不但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影響。在生態敏感的長江沿線,這種影響更為明顯。“比如杜鵑,關乎蜜蜂采蜜。如果這種植物沒有了,蜜蜂就沒有辦法生活了。再比如茯苓,沒有松樹下面的菌是不可能生長的。如果沒有了松樹,自然也就沒有了菌,更不會有茯苓了。還有天麻,需要樹根上的蜜環菌,否則就無法存活。”向秀發說,動物對植物的依賴不僅是食用,甚至還有藥用的需求。可以說,對植物的破壞,其影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群眾燒柴除了“習慣”更多的是無奈
近年來,隨著國家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煤、電、氣等能源進村入戶,給群眾帶來更多的燃料選擇。為何長江沿線群眾仍熱衷于燒柴?
一些群眾表示,他們燒柴也是迫不得已。“煤比較貴,今年是850元一噸,一個家庭一個冬天要用約2噸煤,花一兩千元錢,不劃算。村民們閑暇時,到山上去砍些柴,這些錢就能省下來了。”受訪的農民老余說。
另外,有的木材材質差、用途少,也是群眾砍來當柴燒的重要原因。老余說,村里種的樹賣不起價錢,但又不敢種名貴樹。因為平時沒有人管護,怕長成材了被別人盜伐。
“思想意識跟不上也是重要的因素。”向秀發說,一方面老百姓長時間燒柴,形成了習慣和認識誤區,覺得燒柴沒有什么大不了,怎么方便怎么來;另一方面,老百姓對珍稀植物缺乏了解,不知道燒的是什么樹。同時,地方政府對燒柴的危害缺乏足夠重視,認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部分生態專家表示,長江沿線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優良,但也存在不少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問題。比如三峽庫區土地貧瘠、坡度較大,土質以石灰巖和砂巖為主,水含量比較低。一旦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修復難度極大。因此,禁止無序燒柴刻不容緩。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