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摘要:“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使中重度特殊兒童可以在家中得到切實的教育,充分體現了“教育應當滿足所有兒童需要”的原則。送教團隊在送教工作中處于主導性地位,其工作質量也對送教工作起著關鍵性作用。通過科學的教師團隊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培訓,以及全面的送教團隊交流,推動送教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保證送教工作的高效、有序。
關鍵詞:特教教師;專業化發展;送教上門
“送教上門”工作是普及和發展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有效途徑,體現了全納教育與“零拒絕”的思想,推動了教育的公平化發展。送教上門將特殊兒童從相對封閉的環境引入到更為開放的環境中,是對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等安置形式的補充。
美國最早提出“在家教育”的模式,20世紀中葉,美國就有部分州開始對無法到校的兒童開展“在家教育”,隨著《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案(94-142公法)》中的實施“在家教育”更加體系化,在家接受巡回輔導服務逐漸展開,接受“在家教育”的群體日益擴大,所收獲的效果也越來越好。臺灣地區以此為模板于20世紀開展了“在家教育”的實驗,政府部門直接出臺相應文件,以引導在家教育模式的發展。從最初的“在家自行教育”到現在的“自行教育”,臺灣地區不斷吸取著在家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制度措施,推動“在家教育”的發展。
隨著“在家教育”這一特殊教育思想的不斷發展,我國京滬地區也開始探討對中重度特殊兒童在家進行教育,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結合我國社會現狀及特殊監獄發展狀況,提出了相應的教育政策,這也成為了送教上門工作的雛形。
我校是大連地區最早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的特殊教育學校,從2013年至今,在“一個也不放棄,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指導下,已有數十名特殊兒童受益。
國家在安排部署特殊教育發展時,尤其強調了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指出特教發展應遵循“師資先行”的原則。
在送教上門工作中,教師是主體,其專業化程度對送教工作的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從事送教上門工作的教師團隊必須要向專業化的發展目標邁進,認真履行教育部頒布的《送教上門教師工作職責》,加強對不同情況特殊學生問題的學習與研究,調動學生、家長、社會等一切有利資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為特殊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其發展。
2016年,我校申請立項了省規劃辦課題“對重度智力殘疾學生實施送教上門的實踐研究”,以此為契機,我們更加重視送教團隊的組建、送教團隊培訓以及送教團隊的交流,有效地提高了送教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了其專業化的發展,使我們的送教工作更加關注特殊學生個體差異,以精準康復促進融合教育的轉變,并以此作為實現融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一、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送教教師團隊的組建對送教工作的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送教團隊教師的構成具有多元性,其分工也各有不同。加強送教團隊建設,既能促進團隊成員的交流與溝通,使其明確職責分工和送教內容實施的輕重緩急,又能方便送教工作的領導和評估,使送教上門工作實現效益最大化。
自《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頒布以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送教上門工作;但由于起步較晚,可借鑒的經驗少,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我校為了確保送教工作有序開展,實行校長負責制,成立送教領導小組,制定送教上門工作準則、制度及考核標準等內容,團隊成員則是在“自愿與異質相結合”的原則下、從學校各教研組招募的骨干教師。整個送教團隊以“統籌規劃、按需施訓、注重實效”為原則,突出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需求;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核心,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與能力。從康復、技能、知識等送教教學方面規劃專業發展方向,提出專業發展需求,再由學校統一制定培訓計劃,提供學習平臺,結合課堂教學開展實操練習。
二、培訓專業的教師團隊
送教上門工作具有送教對象障礙類型多樣、分布面廣泛、教學內容繁雜及教學評估困難等特征,這就迫切需要送教教師接受多元化的培訓,以保障專業水平的提高,增強送教上門工作的效果。
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提出了“四個領域、七條標準”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標準。其中,學生和學習環境領域包括學生發展和個體學習差異、學習環境創設標準;學科知識和專業領域包括學科內容知識標準;教學技能領域包括評估技能、教學計劃和策略標準;專業化發展與合作技能包括專業學習和理論實踐、合作能力標準。基于此,我校從如下方面對教師團隊加以培訓。
(一)針對學情及學習環境創設的培訓
送教上門工作的對象是特殊兒童,而特殊兒童群體內部又具有特殊性,充分了解其學情對后續送教工作的展開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加強對學生學情了解的培訓,培訓送教教師采用精準的觀察、適宜的訪談及科學的評估量表等方式,使其對學生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掌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指導教師送教內容的選擇和IEP的制定。
特殊兒童對學習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好的環境能夠推動特殊學生參與有意義的學習和社會互動活動。加強對送教教師學習環境創設的培訓,培訓送教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安全、包容,并能讓學生得到滿足的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高,主動性得以增強,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為走入融合校園奠定基礎。
(二)針對多樣化學習內容及多元化評估標準的培訓
送教內容的選擇對送教的結果有直接的影響。方俊明教授指出,在送教內容的選擇上應以評估為基礎,并結合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加強教師對學生送教內容多樣化選擇的培訓,一方面,使教師了解所授內容的概念及體系,提高知識的組織能力、跨學科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堅持“一人一案”的送教原則,使送教內容既能滿足家長的需要,又能契合學生的實際,實現精準送教。此外,還應注重教學內容的連續性,使送教內容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促成學生的進步。
送教評估是送教效果的體現。加強教師對送教學生多元化評估的培訓,使送教教師以培養學生個體發展的潛力為基礎,以發展性評估、過程性評估為原則,綜合評估學生的發展。過程中還應遵循補償性、激勵性等原則,使學生可以快樂地學習、成長。
(三)針對送教教師整合社會資源能力的培訓
整合送教社會資源,助力送教內容的豐富、送教效果的增強。加強送教教師整合家長資源能力的培訓,家校聯合推動學生的進步。通過對家長的教育,既有利于保證讓學生在家中隨時可以接受教育,增強教育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又可以充分挖掘家長的能力、緩解家長的壓力、重樹家長的信心;加強送教教師整合社會資源能力的培訓,康教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康復醫師不僅能為特校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還能參與到送教過程中,以專業的技術推動送教工作的實施;另一方面,康復醫師還可以幫助特校教師制定送教學生的IEP,對下一階段送教工作的展開具有借鑒意義。
三、促進送教團隊的交流
送教團隊的交流包括團隊內部教師交流與跨團隊教師交流,使送教教師在交流中共同學習進步。
(一)團隊內部教師交流
送教教師團隊作為異質團隊,以課題牽動開展教學研究,逐漸會形成小梯隊。為使團隊教師都可以借助送教團隊得以成長,我們既要關注送教團隊教師的全員發展,更要關注團隊中每一名教師的特色發展,這就需要送教團隊內部不斷地交流與磨合。
送教團隊內部教師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新老教師的交流。一方面,依靠骨干力量,采用任務牽動以“壓擔子、搭梯子”的方式來培養青年教師;另一方面,利用青年教師思維活躍、更富創造力的特征,為整個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使整個團隊向特色化道路發展。此外,通過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相互交流,也能夠帶動團隊教師整體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實現送教的目標。
(二)跨團隊教師交流
跨團體的交流既可以使送教教師掌握國內外送教領域的新理念、新方法與新動態,又可以在交流中學習他人之長處,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從而產生新的想法,達到自我的提升。跨團隊的交流還可以促進資源的共享,使送教工作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
我校尤其重視跨團隊的教師交流,建立了兩個維度的交流模式。一方面,建立了康教兩個團隊的交流,通過交流讓我校教師了解一定的康復知識,在送教過程中兼顧教育與康復,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建立了普特兩個團隊的交流,通過與普通學校教師的交流,我校教師能夠更準確把握當前的教育動態,在送教過程中與學生實際能力相匹配,讓學生得到更切實的提升。
此外,我校送教上門團隊以課題牽動定期進行經驗交流,教師將送教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問進行梳理總結,由團隊集中討論,研討解決方案。在保證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統籌管理,將每周四作為送教上門日,利用一天的時間集中送教,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專業的康復、每一個家庭都能接受精準的指導。五年多的送教上門工作,在為轄區內的重度腦癱、重度自閉癥和長期臥床的多種障礙等各類學生送去精準康復的同時,也促進了送教團隊中每一位教師的個人專業化發展。
如今,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核心、依托團隊建設、突出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需求的研訓一體活動,已成為日新學校送教工作的日常。我們還將引領教師不斷進取、踏實前行,大力弘揚“尊重生命、弘揚人道、傳播大愛”的理念,使每一位接受送教的學生都能成為有能力、有尊嚴、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陳會云,曹曉君.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12):7-12.
[2]王雁,馮靜雅.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與評價[J].教師教育研究,2014(5):107-112.
[3]曹紅衛.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新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4(11):70-72.
[4]于發友.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大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4(5):60-61.
[5]方俊明.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現代特殊教育,2017(4):28-29.
[6]華國棟.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問題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8-100.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