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若一 姜博遠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滿臉笑意的翹著腿的“小老頭兒”陶俑深深地吸引了我們。他是誰?為何如此開心?他正在做什么?在與博物館老師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了答案。
原來,這是東漢時期的擊鼓說唱俑。通過這件文物,我們知道了在東漢時有一種表演形式叫“說唱”,這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娛樂方式。
這種說唱的娛樂方式在當時為什么這么受人歡迎呢?我們仔細看看這個說唱俑:人物形象很滑稽,五短身材,一臉笑意,他左手拿鼓,右手拿槌兒,正表演說唱節目。觀眾一看見他的樣子,還沒等他開口就會發笑,更別說真正看他的喜劇表演了。有這樣輕松喻快的氛圍,說唱當然受歡迎啦!
當然我們心中還是充滿問號的:在東漢時誰才能經常觀看這樣的表演呢?細細思考不難發現,這件擊鼓說唱俑反映的是東漢時富人階層的生活。說唱人又叫“俳優”,即男演員。他們社會地位低下,用表演來取悅有錢人。當時富人們喜歡將俳優請到家中表演喜劇節目來博得客人的歡心。
白居易在他的作品《琵琶行》中寫道:“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后來白居易他們就叫來琵琶女彈奏琵琶。我們猜想:說唱人說不定也是在主人們喝酒時,說上一段滑稽的故事給大家助興的。
擊鼓說唱俑可以說是中國說唱藝術的鼻祖了。中國說唱藝術歷經千年的發展,在今天演變出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如相聲、雙簧、快板兒、口技等。可以說,是當時的擊鼓說唱方式奠定了現代中國曲藝的基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賞博物館,變小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