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毛澤東講話時,朱德遺憾地留在了照片的畫面之外,葉劍英的眼睛兩個半小時沒有離開過收音機。
林彪正指揮著第四野戰軍部隊炮聲隆隆地向前推進
這一天,軍隊領導中幾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新中國的10位開國元帥并沒有全部參加開國大典,僅朱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6位元帥參加了。
畫面之外的朱德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與朱德兩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天安門城樓,同朱德一起登上天安門的還有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在28響禮炮聲中,作為新中國象征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隨即,毛澤東向全世界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擔任閱兵司令員。在華北軍區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陪同下,朱德乘坐敞篷車檢閱了人民解放軍各兵種受閱部隊。檢閱完畢,朱德回到天安門城樓,用洪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接著,他與毛澤東等一起,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分列式和群眾游行隊伍。
這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朱德下意識地摸摸裝在衣兜里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面對天安門廣場上30萬群眾講話,對紅軍總司令來說,雖說是第一次,但并不怯場。只是生性認真的朱德把這件事看得特別重,生怕漏掉一個字。不過,朱德心里有底,萬一出現問題也不要緊,像作戰方案一樣,這次宣讀命令也備有兩套方案。城樓兩側的露天轉播臺上,有他事先錄制的一盤錄音帶。不過朱德準備的錄音沒有用,實況轉播的是他的現場聲音。
在開國大典上,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由于天安門城樓的觀禮臺偏窄、空間有限,而參加開國大典的人數又較多,因此很難拍攝出完整的場景。為了尋找最佳拍攝角度,完整記錄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時刻,蘇聯中央紀錄電影制片廠一位叫科雷洛夫的攝影師不得不坐在圍墻上,身體往后傾。因為墻很高,掉下去很危險,朱德示意他小心,并且親自上前說“我來幫你”,然后用手拽住他的腳,以便他能把身體往后傾,來完成拍攝。就這樣,毛澤東講話的場景被記錄下來了,而朱德卻留在了畫面之外。
彭德懷揮師西北鉗馬(家軍)打胡(宗南)
彭德懷位列十大元帥第二名,但他沒有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那開國大典時彭德懷身在何處呢?
1949年2月1日,收復延安后不久,西北野戰軍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3月上中旬,他赴西柏坡參加完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后,奉毛澤東的指示,于月底到太原前線徐(向前)周(士弟)羅(瑞卿)司令部,一是接替患病的徐向前,指揮太原戰役的總攻戰斗;二是帶兵入陜,參加解放大西北作戰。
彭德懷揮師西北,戰晉陽,得西安,鉗馬(家軍)打胡(宗南),喋血隴東,會師張掖,解放蘭州。8月26日下午,彭德懷、張宗遜、甘泗淇等率第一野戰軍指揮機關進駐蘭州,司令部設在“三愛堂”大院。身在蘭州的彭德懷,從收音機里領略到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分享了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彭德懷返回北京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了3個月。
林彪坐鎮漢口,擺兵布陣對弈“小諸葛”白崇禧
開國大典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遠在漢口,正忙著實施衡(陽)寶(慶)戰役,根本脫不開身。
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附錄的戰役要圖上可以看出,橫跨10月1日的戰役有兩個。一個是第三野戰軍一部與閩粵邊部隊發動的漳(州)廈(門)戰役,另一個是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參加的衡寶戰役。
可以說林彪在未參加開國大典的元帥中責任最重,他的對手是有“小諸葛”之稱的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傳說蔣介石有次在宴會上說:在當時他最佩服的軍事人才只有兩個,一個是毛澤東,另一個便是白崇禧。白崇禧的軍事指揮能力顯而易見。
為防止白崇禧收縮兵力,林彪指揮下的四野采取大迂回大包圍方針的指示,分三路對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實行迂回追擊,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進行圍殲,殲滅白崇禧、余漢謀各一部共約11萬人。然后分路挺進廣西,至12月中旬在粵桂邊的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全殲白崇禧集團。
當朱德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時,第四野戰軍部隊正炮聲隆隆地向前推進。
徐向前沉疴發作,前往青島海濱療養
在第一野戰軍的全國政協委員名單中,有賀龍,也有徐向前。但是,徐向前請了病假。10月1日,他與夫人黃杰正在青島海濱治療休息。
早在太原戰役前夕(1949年2月),徐向前就感覺到身體狀況不佳,胸部經常疼痛,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只能勉強支撐工作。毛澤東非常關心徐向前的身體,多次來電叫他去后方休息一下。
于是徐向前住進了石家莊國際和平醫院,檢查的結果不容樂觀,舊病還在蔓延,急需靜養。出院后,徐向前去西柏坡參加中央政治局的“九月會議”。會議期間,徐向前向毛澤東匯報了太原戰役的設想。然而,這些設想還未來得及全部付諸實踐,他就病倒了。雖然進延安柳樹店和平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但沒見明顯好轉,身體極度虛弱,“七大”也沒能堅持參加。后來,由于戰事頻繁,治病的事就拖了下來。不久,徐向前沉疴發作,再次病倒在床。6月底,他在黃杰的陪同下,前往青島治療休養。開國大典那天,徐向前偕妻坐在青島海濱的沙灘上,身旁擺放著在太原戰役中繳獲的一臺老收音機。
聶榮臻忙于閱兵事務,無暇登上天安門
開國大典當天,聶榮臻不僅是檢閱者,還是閱兵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廣場群眾的召集、大典活動的安全,還有那4架帶彈受閱的飛機,事事牽掛著他的心,他實在沒有精力站在城樓前排。
自從擔任閱兵總指揮、接任北京市市長以來,他前后至少10次登上天安門城樓。事無巨細,他都考慮得非常細致,還親臨現場指揮天安門前的閱兵預演。
開國大典時的防空問題,是聶榮臻最為關注、重點布置的一項工作。細心的人也許早就注意到:開國大典是在10月1日下午3時舉行的,這也是聶榮臻出于防空襲的考慮而定的時間。因為當時條件簡陋,觀察飛機敵情還是靠肉眼而不是雷達。聶榮臻想到:下午3時,太陽偏西,如果國民黨飛機從東邊飛來空襲,正好是迎著陽光;我們迎擊它,正好是有利的角度。為了確保閱兵萬無一失,聶榮臻考慮得極其周密。他向參加大典的部隊全體人員發出一道死命令:如遇空襲,要原地不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動”,保持原隊形。
萬一在受閱中受到國民黨飛機的偷襲怎么辦?經過幾天的反復研究和推敲,空軍方面向聶榮臻提交了一個帶彈受閱飛行的方案,并得到了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的認可。按照世界閱兵的慣例,為安全起見,閱兵時任何兵種都不能攜帶實彈。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聶榮臻親自來到南苑機場挑選了帶彈飛行的飛機和飛行員。受閱前,各級領導專門請蘇聯專家機務人員檢查把關飛機質量。在受閱飛行的前一天,每個受閱飛行人員都立下誓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故障,寧愿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落在城內、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10月1日10時前,地面全體受閱部隊各就各位,準備就緒。12時,聶榮臻匆匆扒拉了幾口飯,就趕到東長安街檢查受閱部隊。14時整,聶榮臻獨自一人登上天安門城樓。10分鐘后,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彭真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兩人一同檢查了城樓上的準備情況。14時30分,聶榮臻走下天安門城樓,來到金水河西側的閱兵指揮臺,行使自己的職責。他讓大家保持安靜,請開國大典主持人林伯渠講話。
毛澤東宣讀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聶榮臻已轉移崗位,站在金水河南東華表下,恭迎閱兵司令員朱德。之后,他陪同朱德,驅車去東長安街檢閱地面受閱部隊。朱德返回天安門城樓,宣布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時,聶榮臻又回到了閱兵指揮臺。
兩個半小時,葉劍英的眼睛沒有離開過收音機
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中國領袖群體里,人們沒有見到北平市第一任市長葉劍英的身影。其實,早在1個多月前,他已離開了北平。葉劍英在何處歡度開國大典呢?
10月1日這天,葉劍英在贛州度過。中午剛過,葉劍英就回到自己的住處,對警衛員說:“把收音機調好,準備收聽開國大典的廣播。”不久,收音機傳來《東方紅》的樂曲,緊接著是播音員的聲音:“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隨后,傳來了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
葉劍英立馬坐直身子,睜開微閉的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收音機。兩個半小時,葉劍英的眼睛沒有離開過收音機。他的心與天安門廣場歡呼的人群一起跳動,與天安門城樓上的領袖群體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雖然葉劍英沒有親眼目睹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但是這座古老城市迎接來新時代新中國,記載著他的一份功勞。
(責編:袁棟梁 責校/聞立 來源/《未登上天安門城樓閱兵的元帥們》,佚名/文,《天天新報》2011年10月16日;《朱德在開國大典前后》,左智勇/文,《學習時報》2019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