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舉國歡騰,但對國民黨將領來說,此時大概是另外一種心情。
胡宗南:倒在沙發上掩面而泣
1949年,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國共兩黨在西北戰場上的較量日益劇烈,彭德懷在西北戰場上越戰越勇,銳不可當;而胡宗南則是屢戰屢敗。尤其是扶(鳳)眉(縣)戰役后,胡宗南的主力4個軍被殲滅,在軍事上處于絕境,受到蔣介石的一再斥責。
1949年10月8日夜,胡宗南在南鄭城綏署里,突然接到侍勤隊長唐西園的報告:今日在褒城,保密局查獲一個人,此人是中共方面派來的。唐西園請示胡宗南,對此人怎樣處置?
胡宗南思考了兩日。直到10月10日的后半夜,他才下令讓唐西園帶兩名武裝士兵,乘吉普車去將此人押來,與他進行了第一次長談。此人將腳上穿的一只鞋脫下,遞給胡宗南,說:“是胡公冕(原黃埔軍校的衛兵司令,與胡宗南是浙江同鄉,在黃埔軍校與東征期間,與胡宗南私交很好)先生要我專程送來的,鞋底里有文件,有信,內容我不知道,請你自己拆開來看。”
原來,還在1949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爭取胡宗南,使其走傅作義的道路。毛澤東對胡公冕策反胡宗南的工作也十分重視,于1949年8月6日在給西北解放軍負責人彭德懷、賀龍、習仲勛的指示中,特地指出:“胡公冕已來西安,請你們注意用他去收拾胡宗南部?!?/p>
胡公冕找來已在中共第一野戰軍聯絡部工作的張新,多次研究了如何爭取胡宗南起義的問題,最后決定由胡公冕寫一封給胡宗南的親筆信,講明當時形勢,交代中共政策,呼吁胡宗南迅速帶兵起義,連同中共西北局的有關文件,一起交給張新,密藏在特制的鞋底里,讓張新穿過戰線,送交胡宗南。
隨著二人的交談,室內氣氛異常沉重。張新對胡宗南說:“胡公冕先生說了,你堅持與人民為敵,罪惡就大;你回到人民的懷抱,功勞也大!”胡宗南聽了大喊:“士為知己者死!我不能不想想校長,不能對不起校長哇!”胡宗南一時感情不能自已,躺倒在沙發上掩面而泣。唐西園急忙進來,將張新帶回監獄,從此胡宗南再也未傳見張新。張新此后一直被關押。
隨著國民黨政權的潰退,胡宗南逃往臺灣,1962年在臺灣去世。
白崇禧:幾十萬部隊全拼完了
1949年4月,林彪統率四野主力由平津地區分路南進。在四野滾滾南下的鐵流聲中,白崇禧似乎感覺到了林彪的咄咄逼人。
自1949年蔣介石“引退”溪口后,代總統李宗仁主持大局。白崇禧為贏得軍事上的準備時間,阻止解放軍渡江,推遲與四野主力決戰,建議李宗仁與中共舉行“和平談判”。4月6日,白崇禧專程飛抵南京,詢問“中共對渡江有什么決策?”
李宗仁回答:“中共方面態度堅決,提出政治解決要過江,軍事解決也要過江?!闭f完,他遞給白崇禧一份報紙,上面登載了林彪以“平津前線司令員”身份發表的長篇談話。
林彪當時參加了中共和談代表團,是位列周恩來、林伯渠之后的第三號人物,專門負責軍事問題的談判。他的長篇談話,歸納成一句話,就是“不投降就消滅”。全國人民所要求的和平,是人民的和平,不是南北朝式的和平。就是說,必須徹底摧毀反動勢力,必須交出政權,必須改編所有反動軍隊。這樣的和平,才是對中國人民有利的。
白崇禧看過報紙,大失所望,說:“他們一定要過江,那仗就非打不可,還談什么!”
形勢只留給他“不降即戰”這一條路。白崇禧決心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領,精心策劃華中防御戰線,力爭再打一個“四平街之戰”。
然而,從10月到12月,不足一百天,白崇禧的幾十萬部隊全拼完了。白崇禧不得不承認,在林彪面前,他這個“小諸葛”言過其實了。
衛立煌:發電報向毛澤東致賀
1948年初,衛立煌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總司令,總攬東北黨軍政大權。遼沈戰役時期,衛立煌始終按兵不動,使蔣介石的戰略計劃化為泡影。
12月26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隨后將衛立煌軟禁在南京寓所。不久,李宗仁上臺,衛立煌借機經上海逃往香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暫時定居香港的衛立煌心情十分激動,立即發了一份電報到北京向毛澤東致賀。
1955年春,周恩來寫信給衛立煌,希望他返回北京。衛立煌接信后十分高興,立即秘密到廣州。衛氏夫婦到了廣州后,將預先準備好的《告臺灣袍澤朋友書》交新華社發表,呼吁在臺軍政友人,認清形勢,跟共產黨走,為人民盡力。衛立煌回來后,先后擔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并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因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1月20日,周恩來在中山公園中山堂主持追悼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陳云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送了花圈。衛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
杜聿明:錯過機會,后悔莫及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指揮三個兵團及直屬部隊近30萬人馬撤出徐州,被解放軍包圍在了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
1949年元旦過后,有人給杜聿明捎來了一封陳毅、粟裕、譚震林的親筆信,信上言語懇切,勸杜聿明認真面對現實,為20多萬將士生命安全著想,命令部隊放棄抵抗,繳械投降。
杜聿明知道,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機會。但是,他卻不敢作出決定。因為他雖然是副總司令,當時軍中各兵團都殘破不全,唯邱清泉的第二兵團的幾個軍尚還完整。如果邱清泉不同意,此事就不好辦。
于是,杜聿明把邱清泉、李彌、文強等幾個找來開會,說:“陳毅托人捎來一封信,你們看看怎么辦?”說完把信交給了李彌。李彌看完后什么也沒說,又交給文強,文強看后也不作聲又把信傳下去。后來,信傳到了邱清泉手里。邱清泉看完信后也不說話,用眼掃視了一圈,最后,一邊看著杜聿明一邊將信撕了,用手團了團丟進了火盆。
杜聿明看后,只好宣布散會。就這樣,杜聿明錯過了這個機會。1949年1月10日,全國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淮海戰役,以全部殲滅杜聿明集團結束,杜聿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直到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特赦釋放。
新中國成立時,杜聿明已為階下囚,被關在北京功德林監獄。他后來每當談及此事,仍一臉無奈,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被特赦后,曾帶著女兒沈美娟去拜訪杜聿明。當時沈美娟正在讀初中,讀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所以她一見著杜聿明就說:“杜伯伯,你最不聽毛主席的話了,他讓你投降你不投降……”沈醉趕忙阻止女兒,不讓她再說下去。杜聿明笑道:“這正是小孩子天真可愛的地方,想說什么便說什么,沒有一點兒假?!闭f到這里,他回過臉對沈美娟說:“我過去的確是最不聽毛主席的話了,可是現在我是最聽毛主席的話了。”
(責編/袁棟梁 責校/聞立 來源/《毛澤東與國民黨人交往錄》,聚生、張冰著,團結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胡宗南拒絕中共勸降:士為知己者死!》,經盛鴻/文,人民網2011年10月24日;《杜聿明:我過去的確是最不聽毛主席的話》,佚名/文,人民網201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