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都不知道他們被埋在了哪里。”
“那個時候,我們參了軍也就沒想著能夠活著回去,
為國犧牲也是一件無憾的事”
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拉開了解放重慶的序幕。11月28日,解放軍對重慶形成包圍態勢。同日,毛澤東電令攻占重慶。29日,國民黨“行政院”逃移成都。30日凌晨,蔣介石逃往成都。蔣經國后來記述說:“戰時陪都,半小時后失陷。”當日,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城區,宣告重慶解放。
解放重慶的川黔作戰是西南戰役的主要組成部分,解放軍共殲敵約6萬人,為西南解放奠定了基礎。為解放重慶,解放軍官兵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在一系列戰斗中,最具決定性作用的莫過于發生于武隆的白馬山戰役,在這場歷時3天的戰斗中,8萬多名解放軍戰士和3萬多名國民黨官兵在400多平方公里的白馬山脈展開激戰。
白馬山雖是主戰場,但這場戰斗的序幕卻要從武隆江口鎮說起……
宋希濂沒有底氣:“盡人事以聽天命吧”
“我現在打算把宗南的第1軍調過來,希望在川東方面能夠支撐一段時期。你說呢,蔭國兄?”1949年11月17日,位于武隆縣(今武隆區)江口鎮的國民黨軍臨時指揮部里,一名男子對屋內另一名身著戎裝的男子說。
“我只有一句話,盡人事以聽天命吧!”戎裝男子苦笑著回答。
蔭國就是時任國民黨川湘鄂黔邊區“最高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也是白馬山戰役國民黨軍方面的總指揮宋希濂,另一名男子則是奉蔣介石命令前來勞軍的蔣經國。這也是蔣經國和宋希濂在白馬山戰役前的最后一次對話。
宋希濂如此沒有底氣的回答實屬無奈。
解放軍自發起西南戰役以來,一路勢如破竹,已經先后解放了秀山、黔江、彭水等地。而作為國民黨川黔防線主力的宋希濂部在半個月的戰斗中傷亡慘重,節節敗退,在放棄彭水退守武隆之后,宋希濂手里原本的6個軍被打得只剩下4個軍,總兵力僅3萬多人。
在蔣介石集團的軍事部署中,白馬山是其“確保大西南,還都重慶”的屏障,如果能成功守住,就能阻擋解放軍進攻重慶的步伐。而對于解放軍來說,如果能成功拿下白馬山,則意味著重慶外圍將無險可守,解放重慶也是指日可待。正因如此,交戰雙方對白馬山都非常看重。
在蔣家父子的督促下,連吃敗仗的宋希濂只能將剩下的4個軍集結起來,設置了5道防線,妄圖利用地形的優勢阻擋解放軍進攻的步伐。特別是在朝天望和豹崖,宋希濂更是占據險要位置,布置了10個團的兵力。
而為了盡快攻下白馬山,劉鄧大軍集結了重兵駐扎于武隆城外。當時主要是由第二野戰軍的11、12軍,第四野戰軍的47軍承擔攻打白馬山的任務,總兵力約8萬余人。在11月21日人民解放軍攻占武隆縣城后,也正式拉開了白馬山戰役的序幕。
解放軍戰士們把壞掉的鞋扔到一旁,赤腳向敵軍發起沖鋒
“1949年11月22日清晨,二野47軍141師423團對國民黨宋希濂的部隊發起突然襲擊。”曾參與白馬山戰役的解放軍老兵李志順回憶,在423團的猛攻之下,國民黨的部隊很快被截成兩段。
“一時間,槍聲、炮聲、吶喊聲、廝殺聲在白馬山麓如山呼海嘯。”李志順說,趁著敵人還沒回過神來,埋伏已久的解放軍戰士對布防在白馬山上的敵人展開圍攻,“當時我所在的先遣營并沒有接到明確的作戰任務,只是跟隨著二野11軍32師94團、95團一起向白馬山發起沖鋒”。
“當時國民黨的部隊主要利用卡車當交通工具,我們則主要是靠兩條腿行軍。”李志順回憶,由于戰斗當天恰逢下雨,不少戰士沖到一半,腳下的鞋就壞了,為不耽誤追擊敵軍,解放軍戰士們把壞掉的鞋扔到一旁,打著赤腳向敵軍發起沖鋒……
面對英勇善戰的解放軍戰士,本就士氣低落的國民黨官兵更是無心戀戰。“我們沖到萬家艮時,駐守在那里的國民黨軍隊雖然擁有機關槍、迫擊炮等武器,但等我們從他們后方發起沖鋒之后,只用了10多分鐘,這股國民黨官兵就被我們殲滅了。”李志順說。
類似的情景在白馬山戰役中還有很多,曾經參加過白馬山戰役的解放軍老兵朱元斌當時主要負責打掃戰場,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當時整個白馬山上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國民黨軍隊的騾馬以及槍支彈藥,根本收拾不完……
雖然戰斗進展很順利,但解放軍并沒有因此放松警惕。當時擔任47軍141師423團政委的李欽哲后來回憶,23日晚,該團3連11班的戰士楊文學就遇到了兩個妄圖渾水摸魚的國民黨士兵。“當時,楊文學他們雖然發現二人是國民黨士兵,但并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把他們帶到馬路上,與班長一起將二人俘虜。”
從11月22日到24日,人民解放軍在3天時間里,進行了朝天望夾擊戰、大陸埡突擊戰、茶園襲擊戰、豹崖圍殲戰、黑大橋阻擊戰5場戰斗,全線獲勝,讓蔣介石妄圖利用地勢險要的白馬山阻擊人民解放軍的計劃成為泡影。
據史料記載,解放軍在白馬山戰役中共殲敵3000余人,俘虜1萬多人,繳獲戰馬600多匹,糧船20余只,各種火炮和槍支彈藥無數,從根本上摧毀了宋希濂集團防守重慶的最后一道防線,徹底打通了通往重慶的道路。
青山埋忠骨,400多名解放軍戰士犧牲于此
“白馬山一役,雖然我們大獲全勝,但還是有400多名解放軍戰士葬身于此,僅我們排就犧牲了3個,其中有不少戰士是累死的。”李志順說。
為什么解放軍戰士會累死在白馬山上呢?原來,當時的解放軍戰士需攜帶步槍、刺刀、手榴彈等物品,總重量達五六十斤。他們在到達白馬山之前,已經經歷了數十天的強行軍,體力已到達了極限。
“我現在都記得我們排累死的戰士一個叫張樹全,另一個姓鄭,平常我們都叫他老鄭。”李志順說,老鄭是死在向萬家艮沖鋒的過程中,而張樹全是累死在風吹嶺上。因為當時戰事緊急,犧牲的兩名戰士都沒有進行掩埋,只是用軍帽遮住臉后,用油布進行了簡單包裹,隊伍就繼續前行。“至今我都不知道他們被埋在了哪里。”說這話時,眼淚從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滑落,“那個時候,我們參了軍也就沒想著能夠活著回去,為國犧牲也是一件無憾的事”。
“當年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大部分都被掩埋在白馬山上。”白馬鎮文體中心主任王瑜說。曾親身經歷了那場血戰的當地村民段興邦也證實,白馬山戰役打得異常慘烈。“等到戰斗結束的時候,村里曾組織大家去收尸,在收尸途中看到解放軍戰士的遺體時,我們會把他們進行妥善安葬,如果能找到身份信息,我們還會給他立碑。”
重慶解放之后,武隆曾專門組織人員進行了烈士遺骸的收斂工作。凡是立有墓碑的烈士遺骸,都遷入了武隆烈士陵園安葬。
白馬山戰役獲勝之后,劉鄧大軍揮師西進,先后解放了涪陵、南川等地,并最終于11月30日進入重慶主城,宣告重慶解放。
(責編/聞立 責校/袁棟梁 來源/《白馬山戰役:打通解放重慶的屏障》,黃琪奧/文,《重慶日報》201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