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署艷
“左腳向前,膝蓋輕碰,雙手叉腰,瞪眼……”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指令,40名小學生挺直了腰板,微微揚起小臉,眼睛瞪得溜圓。站在前排示范的周帆老師停止動作,來回巡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是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火星第二小學傳統戲曲精品班的第六節課,他們的老師,來自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的周帆說:“湘劇課是長沙市湘劇院劇場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一部分,這群孩子是從報名的200名孩子中挑選出來的,接受能力強,6節課學了不少東西?!毕鎰≡催h流長,學起來可不簡單,短短6節課,孩子們能學到些什么呢?周老師說,第一課,講的是是湘劇的由來。
湘劇,顧名思義,是因為湖南省簡稱“湘”才稱之為湘劇。湘劇也因用長沙方言官話演唱,又被稱為“長沙湘戲”。
長沙一帶的戲劇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到北宋年間,民間有了俳優戲劇活動;元朝天歷年間,北雜劇進入長沙;明代初,隨著海鹽腔、弋陽腔的傳入,長沙一帶的戲劇,也就是湘劇的前身,開始用這兩種唱腔腔作為自己的主要聲腔;明代中葉以后,青陽腔、昆腔以及皮黃腔相繼流入,青陽腔與戈陽腔合流產生了湘劇高腔,海鹽腔演變為湘劇低牌子。昆腔與皮黃腔逐漸地方化,湘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了一個多聲腔劇種。
很長一段時間,湘劇都是長沙的“官戲”。達官貴人祝壽請戲班,熱鬧的廟會也離不開湘劇班子的身影。1908年,一名沈姓商人在太平街開了湖南第一家湘劇戲園;1910年,葉德輝在坡子街建通春園,成為當時湘劇的第一大演出場所。
“接下來我們學了什么,大家還記得嗎?”周老師接著問大家。
“我知道!湘劇的角色分為小生、正旦、花旦……”
“湘劇的4功是唱、念、做、打;5法是手、眼、身、法、步!”
“周老師是青衣,也就是正旦,唱得最好聽了!”
同學們顧不上舉手,七嘴八舌地嚷了起來,一個個儼然成了湘劇的行家。周老師頻頻點頭。一名小個子男生表現得尤為出色,舉手抬足間有板有眼,雖然穿著笨重的棉襖,卻給人英姿颯爽的感覺,同學們紛紛為他鼓掌鼓勁。
看著一群星星眼的孩子,周老師輕來:“日落西山黃昏后……”聲調悠揚,一不出用的是長沙方言,反而覺得說不出白動聽。
“難不難?”“難!”“想不想學?”“想!”
隨著周老師的手輕舞節拍,教室里想起了孩子們的聲音。不夠整齊,略有跑調,但那股味道,已經初具雛形。
非遺小課堂
Q:什么是湘???
湘劇是與川劇、漢劇、豫劇、秦腔、贛劇、粵劇等劇種享有同等聲望和影響的地方大戲。它擁有大約一千出傳統劇目,解放后,又陸續創排了近百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它擁有高腔、彈腔、昆腔和低牌子4大聲腔和豐富的打擊樂譜(鑼經)和過場音樂;它有著嚴謹的戲劇程式,表演、導演藝術既精湛又富于湖湘地方特色。
湘劇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特色劇目有《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2006年5月,湘劇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