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為臺胞返湘牽線搭橋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一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自1949年起長達38年的冰封期被打破。寬約170公里的臺灣海峽,終于架起一座連通大陸和臺灣的“大橋”。
1987年10月29日,湖南省委、省政府發出《關于做好臺胞來湘探親、旅游接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從實現和平統一的大局出發,積極主動地做好接待工作。省里成立“湖南省臺灣同胞接待處”,統一負責全省臺胞接待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工作。11月18日,又制訂了《關于接待來湘探親旅游的臺胞試行辦法》。
“湖南是大陸去臺同胞最多的4個省份之一,也是去臺同胞擔任重要職務最多的省份之一。”范重平對于當年那段歷史的諸多細節清晰如昨。
范重平當時是湖南省委對臺辦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湖南省臺灣同胞接待處成立后,兼任接待處處長。
范重平記得,接待處設在芙蓉賓館。一位處長,一位副處長,還有2名工作人員,都是具有豐富對臺工作經驗的老同志。主要工作內容是做好返鄉臺胞的接待和聯絡,包括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聯系返鄉車輛等。
去臺同胞歸鄉情切,僅1987年當年,回湘探親的臺胞就達1200人。
此后一段時間,做好返鄉探親臺胞接待工作,成為范重平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接待的臺胞中,范重平印象最深的有兩位。一位是臺灣中國老兵統一黨主席張正煌先生,老家在益陽桃江。張正煌先生在老兵當中很有影響力,曾經率領幾百名老兵圍攻臺灣立法院,迫使臺灣當局采取措施解決老兵待遇問題。還有一位徐靜淵先生,老家在益陽沅江。徐靜淵先生曾經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為了能返鄉探親,不惜辭去公職,提前退休。范重平全程參與兩位臺胞返鄉探親的接待工作。周到細致的接待安排,使他們深受感動。
接待過程中,各地還涌現了不少好人好事。一位臺胞在探親途中,將一個裝有幾千美金和二十來個金戒指的包裹遺忘在婁底市招待所,被服務員拾到,原原本本交還,一分不少。臺胞深受感動,拿出幾百美金酬謝,但服務員堅決不要。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臺胞中產生了正面的影響。”范重平說,當年由于湖南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受到了國臺辦表揚。
不僅是省一級,各市、縣也都迅速健全了接待機構,全力做好臺胞探親接待工作。
故事:離別40年后重逢 父子三人相擁而泣
1987年11月7日,湛杏村的父親湛淦初作為第一批臺胞順利抵長探親。
時隔幾十年,雖然數次搬家,但與父親團聚后的合影照片和來往書信始終保存完好,成為湛杏村和家人最珍貴的記憶。
“雖然近40年未見,但我一下子就在車廂的人群里認出了父親,我們父子三人相擁而泣。”耄耋之年的湛杏村至今對30多年前的重聚印象深刻。當時,從接到父親即將返長的消息開始,全家人和省市臺胞接待辦的工作人員等就早早精心準備。
湛淦初出生于湖南湘陰,與妻子蔣桂仙結婚后,先后生育長子湛竹村、次子湛杏村。他曾在家鄉當過幾年私塾先生,后告別蔣桂仙母子三人參軍,投入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1949年初,已是國民黨上校軍銜的湛淦初隨部隊去往臺灣,從此與家人失去聯系。
1980年,多年苦尋父親的湛杏村托付香港的朋友,幾番輾轉后在臺灣登報尋父。不久后,一封臺灣來信飛越重洋,從美國寄至湛杏村手中,多年未見的父親在信中感慨,“雖然依舊滿頭青絲,健步如飛,但一直苦苦思念大陸的家人。”此后,湛杏村和父親開始通過書信保持聯系。
1987年10月,臺灣當局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此后不久,湛淦初寫信告訴湛杏村,“我要回來了。”
1987年11月7日,近40年未謀面的父子在長沙重聚。此時,父親離開時還是少年的湛杏村已經55歲,78歲的父親也早已滿頭白發。
當日,從湘陰老家趕來的湛竹村、時任湖南橡膠廠子弟學校校長的湛杏村和親友20余人,前往長沙火車站站臺迎接闊別多年的父親。搭載父親的火車到站后,湛竹村、湛杏村兄弟倆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走進車廂迎接。“一開始還鬧了個‘小烏龍’,以為父親在最前面的車廂,結果遍尋不見,詢問乘務人員后才得知,父親等人坐在最后一節車廂里。”
當日下午2時許,湛淦初在親友的團團擁簇下走下火車,踏上故土的老人不禁熱淚滾滾。一路上,他緊緊握住親人的手。
隨后,湛淦初來到湖南橡膠廠職工宿舍第29棟4樓,與已是77歲高齡的妻子蔣桂仙見面,兩人緊緊擁抱,老淚縱橫。次日,在湖南橡膠廠宿舍,湛家20余位親友齊聚一堂,和湛淦初舉杯重聚,場景溫馨感人。
此后10余天時間里,在湛竹村、湛杏村等家人的陪同下,湛淦初返回湘陰老家拜祭過世多年的父母,和分別近40年的妻兒在長沙共享天倫之樂。他還興致勃勃地游覽了烈士公園,在公園留下多張珍貴的合影。這些合影一直被湛杏村精心收藏,他將這些照片掛在家里的墻上。
1987年后,年邁的湛淦初還曾四次返回長沙。“父親當時感受最深的,是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滿懷親情和家鄉的巨大變化。”1988年初,湛杏村在省會“三胞”聯誼會上,懷著激動的心情描述父親返長后的一幕幕感人場景。
與親人恢復聯系后,在自己家境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湛淦初不時寄錢給兩個兒子補貼家用。第一次返鄉時,他還特意帶給他們每人一臺彩色電視機。“這在當年可是個稀罕物,鄰居們都很羨慕。”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從臺灣捎來的“稀罕物”大多能在大陸買到,湛淦初才逐漸終止了“物資傳送”。
1949年去臺灣后,湛淦初已再度結婚并生育了4個子女。2003年,湛淦初在臺灣去世,湛杏村夫婦帶著侄兒湛立武趕到臺灣,見了父親最后一面,并與臺灣的弟弟妹妹共同舉辦了父親的葬禮。
此后,臺灣的弟弟妹妹先后遷居美國,但他們之間的聯系從未間斷。“剛開始是書信往來,慢慢地可以通過發電報、電話聯系,現在更方便了,經常可以發微信、視頻。”湛杏村說。
每一次碰面,湛杏村都能從弟弟妹妹的感慨中,感受到大陸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多年間,湛杏村老兩口的生活越過越好,他們從父親當年返鄉時居住的湖南橡膠廠宿舍搬出,房子越住越寬敞,如今更是住進了明亮的電梯房。兩個女兒先后成家立業,日子過得不錯。老兩口退休后或是在小區里運動休閑,或是與女兒、外孫出門旅游,生活過得豐富多彩。閑暇時,湛杏村筆耕不輟,寫下不少歌頌好日子的優美詩句,老兩口還雙雙參加了社區合唱團并多次登臺表演。
多年來,湛杏村臺灣的弟弟湛溪村多次來長探望親人。“不久后,他又會來長探親,說是要帶著兒子回國尋根,這也是父親生前的愿望。”湛杏村高興地說,為了迎接湛溪村一家,他和女兒們早早就開始規劃。“這次,我們準備陪著他們一家游覽張家界、北京等地,一邊感受祖國巨變,一邊享受團聚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