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項技術文件、10000多張產品圖樣,350公里的時速,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是中國新一代高鐵“復興號”創造的新紀錄。2018年7月1日起,時速350公里的16輛長編組“復興號”首次在京滬高鐵投入運營,它是首個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標準體系占主導地位、世界領先的高速動車組,成為“中國名片”和“大國重器”。但很多人不知道,41歲的“復興號”總體設計師郭鷂卻是“半道出家”。從計算機和航空無線電專業到高速鐵路動車,從設計師到領軍人物,從零開始的郭鷂僅僅用了8年。
為愛情投奔高鐵事業
郭鷂1998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訊學院,畢業之后當過計算機老師,做過電腦銷售。但這距離他的人生夢想很遠,為此,2002年他前往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深造,學習航空無線電技術。
他從零基礎開始學習俄語。面臨沉重的課業壓力,他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幾塊面包,一壺開水,一待就是一天。這樣“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堅持了幾年。并且,在這里,他遇見了一生的伴侶趙巍,也開始了與高鐵的不解之緣。
2009年,郭鷂學成歸國。在愛情的召喚下,他與妻子趙巍來到唐山,并應聘成為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設計師。
剛開始,郭鷂被分配到系統集成室,負責整理會議紀要和學習原理圖繪制等。但郭鷂一心想成為一名高級工程師。只要有空,他就去向老師傅們學習。
從航空轉行到高鐵
“當時我的心里也沒有底,畢竟從學習航空轉到鐵路,完全兩個不同的系統。我當時連CAD制圖都不會。但不懂不怕,學唄。”從那時起,一個筆記本、一支電筆成了他每天去車間的隨身品,每天同一線工友們查線布線。在演練一個個方案中,郭鷂的技術有了跨越式提升。
2010年,公司啟動國家863項目“高速檢測列車動車組”的研發,郭鷂被安排負責電氣位置圖的繪制。
2012年冬天,在東北嚴寒地區設計建設的標準最高的一條高速鐵路——哈大高鐵運營,當時,郭鷂是這組高鐵唯一的電氣工程師。最低零下30攝氏度的氣溫中,他每天凌晨4點多就起床,對每節高鐵的技術參數一一檢查,列車行進時,他還要密切檢測列車的運行狀態,隨時通報和處理各種問題。每天晚上,他加班加點整理數據、做好分析報告,經常忙到深夜。
2018年6月,由中車唐山公司研制的我國首列時速350公里的長編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在全球首次亮相。郭鷂作為“復興號”的總體設計師,參與確定了該動車組總體技術條件,創建了標準動車組專利及技術標準。
連克世界難題成高鐵領軍人物
在“復興號”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線路不通、車體超重等世界性問題都被郭鷂一一攻克。
郭鷂說,信號傳輸是整個車輛控制的關鍵,“復興號”車上大概有1500個傳感器,但在去年的測試中數據常出現問題。這讓郭鷂寢食難安,半個月上百次測試和排查后,他終于發現,連接器針腳的不同排序會導致測試結果不同,問題總算解決了。
加長版的“復興號”動車組長達400米,車輛加寬加高,定員還增多,設計初期,車體如何減重是團隊無法攻克的難題。“有一次,我在寄包裹時看到包裝箱上的蜂窩狀,我就想,能不能把車體也設計成蜂窩狀。”一開始很多人也質疑。郭鷂決定讓實驗數據說話,最終證明是可行的。
8年,郭鷂從一名普通的電氣工程師,成長為動車組總體設計師。
要讓中國高鐵持續領先世界
“現在中國高鐵跑這么快、這么穩,大家坐著都舒服,這些年的努力總算沒白費。”說到這里,向來不茍言笑的郭鷂總算露出了笑容。2018年,以首列長編組“復興號”順利交付并在京滬高鐵投入運營為標志,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實現了全面自主化。“中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保持領先,讓創新和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復興號”飛馳,但郭鷂并沒有停下步伐。他將設計時速400公里的動車組。到2020年,該型號高速動車組將被用于洲際運輸,不但速度更快,而且可以自動適應不同國家、不同標準的鐵路。這將大大提高中國國際貿易的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成為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大國重器”。
(綜合央視訊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