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農
戴季陶曾歷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就是這樣一個人,有誰會想到,當年他曾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和撰寫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共產黨宣言》中文版的“催產婆”
戴季陶、邵力子和沈玄廬這三位國民黨人都是筆桿子。“五四”后,戴季陶受命于孫中山,與沈玄廬一起在上海創辦《星期評論》,作為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系列中的雜志,著力于宣傳愛國民主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思潮。
然而,當時像戴季陶這樣的國民黨人心目中的共產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都是為了“拿來”,是為了適應國民黨而用的,是為了讓缺乏勃勃生機的國民黨獲得日益蓬勃的工人運動的領導權。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戴季陶成為國民黨中積極研究馬列主義的人。他認為,《共產黨宣言》言簡意賅,能譯出來就好了,對向民眾灌輸社會主義思想大有裨益。戴季陶想到了邵力子,問他是否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翻譯者。邵力子推薦了陳望道,戴季陶將自己在日本購得的那本視為珍品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交給陳望道,還給了他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供他參照著翻譯。
陳望道翻譯完成后,正當戴季陶準備刊發《共產黨宣言》時,孫中山發來急電,召戴季陶去廣東。戴季陶要走,《星期評論》只得停刊,《共產黨宣言》只得另找地方發表。但不管怎么說,戴季陶都是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催產婆”。
助陳獨秀籌建共產黨
戴季陶與陳獨秀關系極不一般。陳獨秀1920年到上海建黨,第一個想到可以細談深交的人就是戴季陶。戴季陶經常參加由陳獨秀主持、維經斯基(共產國際代表)參加的在新青年雜志社舉行的座談會,討論有關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改造等問題。
1920年6月,陳獨秀組織策劃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并明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共產黨組織。然而,戴季陶說,他不能參加,只要孫中山在世一天,他就絕不可能參加其他的政黨。正如茅盾后來回憶的,當時談社會主義的人很多,大致可分為三種人:一是后來成立黨組織的陳獨秀等人;一是研究系的,如張東蓀等一些人;還有就是國民黨的戴季陶也研究馬克思主義。三種人中,只有第一種人是真正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戴季陶是借談社會主義爭得人心,到真正行動時,他葉公好龍的本色就暴露無遺,終于離開了。
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義
沒有參加中共的戴季陶直奔廣州投奔孫中山,孫中山十分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伙子,重新把他招為自己的貼身秘書。
1924年1月,戴季陶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成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然而孫中山病逝后,戴季陶以孫中山思想正宗傳人身份粉墨登場,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已經被中共篡改過了,國民黨的組織思想必須重新厘清。
戴季陶為此還專門炮制出一本反共專著《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戴季陶昔日的密友陳獨秀,此時已成為他不共戴天的對手了。然而,遺憾的是,陳獨秀在戴季陶主義的攻擊下,表現失常,剛開始還抵擋了一下,緊接著出臺的政策忽左忽右,引起中共內部的大混亂。
與此同時,以戴季陶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氣焰囂張,“整理黨務案”出籠,毛澤東等人被撤銷國民黨中央領導職位,中共黨員被一一清除出國民黨,共產黨失去了影響團結國民黨的機會,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失敗。之后,是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戴季陶在整個事件中鐵石心腸,面目猙獰,對曾經的戰友毫無憐憫。
這,就是國民黨右派戴季陶的“紅”黑人生。
(摘自《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