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敏
父母去世至今已有20多年,如今我也邁入老年,仍忘不了他們的言傳身教。
父親出生在清末,剛成年,我的爺爺就得病去世了。家里的頂梁柱沒了,孤兒寡母無以為生。我的奶奶只好帶著父親和未成年的姑姑去闖天津衛!
到了天津安頓下來后,奶奶去了一家大戶人家做傭人。父親則去了豆腐房做工,后來又去收廢品。
父親遺傳了奶奶的心靈手巧,再加上肯動腦筋,他把收來的鐘表、留聲機拆卸開,反復研究,重新組裝,最后竟然無師自通學會了修理!從那以后,父親開了一間專修鐘表、留聲機的小店,收益頗豐,我們家的生活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有所改善的。
1956年公私合營以后,父親進了“掃盲班”,認識的字相當于高小畢業的水平。最讓我們津津樂道的是,父親給我講他從留聲機聽來的評書,比如《楊家將》《岳飛傳》等等。
父親樂善好施,被大家稱贊為“及時雨”。我們的生活寬裕后,他總是竭盡所能幫助別人,每逢街坊鄰居生活有了困難,或是有急難之事,在靠近我家窗口的胡同喊一聲“老閆”,父親就會立馬跑出去。
逢年過節,父親會讓母親拿著錢挨家挨戶問一些平時生活拮據的人家是否需要用錢。有的人找他借錢,但他從來都沒打算讓人家還,連借條都不讓人家寫。他時常對我們說:“我也是從窮口子走過來的,深知窮日子不好過,我現在富裕了,街里街坊的能幫多少是多少吧!”為此,大家都說父親是“現代孟嘗君”!
我的母親是一位資本家的千金小姐,她之所以嫁給父親,全仰仗著我的姥爺“慧眼識珠”。事實證明,姥爺的眼光一點不錯,父親很快憑他的聰明才智,給了我母親充裕的物質生活。我想,姥爺當初之所以器重父親,其實也是因為他從父親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當年,姥爺也是白于起家,經過打拼,才有了自己的事業
母親生下我們兄弟姐妹五個,對我們疼愛有加,從未打罵過我們。尤其是父親,對我們呵護備至。父親對母親也是如此。他沒讓母親上過一天班,把養家糊幾的重任都扛在自己一個人肩上。這期間,他們共同經歷了抗日戰爭,三年自然災害,彼此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母親嫁給父親后,并沒有表現出一點兒小姐的架子,接人待物都做得面面俱到。那時,我們大雜院住了八九家鄰居,其中就有好幾家雙職工的門鑰匙都交給母親保管。由此可見,他們對母親是極為信任的。母親也從來沒有把他們當外人。那時候,院里的馬桶本來是每家輪流值班去打掃的,可是母親一個人將這個事“承包”了。
院里的王奶奶癱瘓在床,無人照料,母親便當起免費“保姆”。每天忙完自家的事,她就去給王奶奶洗衣、做飯,端屎端尿……比女兒還要盡心。受了父母的影響,我每天一寫完作業,也去幫王奶奶擇菜,做飯,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如今的好廚藝還是在王奶奶家練出來的呢。
以前,父親經常跟著留聲機學戲,用他那濃濃的滄州話對我們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雖然早已作古,但是他們生平知恩圖報、助人為樂的品質卻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農歷七月十六是父親一百零六歲誕辰,謹以此文紀念我那素有及時雨”之譽的父親和心地善良的母親。★
(本刊選錄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