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
在中國電視行業,有一位導演的身份極為特殊,同行和后輩們都親切地稱他“將軍”,他就是拍紀錄片的少將劉效禮。劉效禮將軍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400多部紀錄片,他用一部部大氣磅礴的紀錄片為國家寫史,為偉人立傳。
1966:小兵躍進中央臺
劉效禮1943年出生在山東濰坊壽光的一戶普通農家。
高中畢業后,劉效禮選擇當兵。1966年的一天,正在集訓的劉效禮接到通知:“帶著學習毛主席著作筆記,速回連部,兩位地方的同志要跟你談話。”他一口氣跑了7里地趕到連部,這才知道來人是中央廣播事業局的,根據周總理的指示,來部隊選一批編輯、記者。劉效禮上學時就喜歡寫作文,當兵期間更是每天寫一篇學習筆記。對方逐篇翻看了他寫的筆記后告訴他:“你們師就一個名額,不一定去得成,做個準備吧。”過了一個多月,指導員找到劉效禮,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北京復興門外2號廣播大廈干部處,10月31日以前報到。”
從普通戰士到新聞編輯,劉效禮上手很快,被同事們封為“解說詞寫作高手”。劉效禮多次承擔了重大活動的新聞解說詞撰稿工作。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4年國慶閱兵。“那是央視第一次大規模直播,廣電部部長吳冷西親自審稿。他不是看,而是坐著聽,我用一口山東腔念完了,還以為他睡著了呢,結果他就說了句‘很生動’,一點意見也沒提。”
1987:《讓歷史告訴未來》轟動一時
1979年,葉劍英元帥一句“搞軍事報道還是應該由現役軍人擔任為好”,讓劉效禮再次穿上軍裝。
1987年,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0周年,劉效禮帶隊攝制了12集電視系列片《讓歷史告訴未來》。“第一個畫面是央視春節晚會,1987年是兔年,空政幼兒園的孩子都打扮成小兔子跳舞,鏡頭一甩,60年前也是個兔年,南昌城頭響起了槍聲。”從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到建設祖國的和平年代,這部紀錄片詳細記錄了人民軍隊60年的光輝歷程和重大歷史時刻。正因為《說鳳陽》《讓歷史告訴未來》等片,1991年他捧起了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首屆范長江新聞獎。
1993:《毛澤東》影響海內外
1993年,恰逢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他再次提出了拍攝紀錄片《毛澤東》的設想,這和中央文獻研究室的計劃不謀而合。他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突破過去對領袖人物的神話,展現真實的毛澤東。
1993年12月26日,紀錄片《毛澤東》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后,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鄧小平看《鄧小平》
就在紀錄片《毛澤東》播出后,以《毛澤東》原班人馬為主的《鄧小平》攝制組成立了。攝制組兵分兩路,歷時3年,采訪了近千名歷史見證者。1995年制作完成后,紀錄片《鄧小平》請接受采訪的所有中央領導分別提意見。沒想到,意見還沒收集完,1996年12月18日,央視臺長楊偉光給劉效禮打來電話,“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元旦播出”。后來劉效禮才知道,這個播出決定是由江澤民親自批的。
播出期間,鄧小平在301醫院的病床上,一集不落地看完了這部紀錄片。“2002年,我到廬山療養,鄧小平的保健醫生告訴我,片子的解說詞是他趴在小平同志耳朵邊一句一句說的,老人家‘看全景的時候很著急’,看到近景,臉上則露出了‘兒童般的羞澀’。”就連鄧榕都驚訝于紀錄片的詳實:“許多細節我們子女都不知道,你們是怎么挖掘出來的?”就在播出后一個多月,鄧小平去世了。
1997年7月,劉效禮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此時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那就是拍攝《孫中山》,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后來,六集紀錄片《孫中山》終于在2001年推出,從全新的視角詮釋了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歷盡艱險的一生。
回憶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己參與創作的一系列鴻篇巨制,劉效禮深感幸運,他不但趕上了中國電視尤其是紀錄片創作的黃金時期,更見證并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間的中國影像史。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