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年戶籍人口超過四分之一的今天,退休回家早已成了過去時。退而不休重新開始才是他們的最愛,換一份工作在忙碌中找回當年的自己……
退而不休的17年,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時光
每次出門前,都要薄施淡妝,精心挑選衣服和搭配飾品。周婭說,退休后的17年志愿者生涯,才是她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時光。
22年前,50歲的周婭從一家貿(mào)易公司退休。一下子失去了緊張忙碌的銷售工作,真讓她有點兒不太適應。“每天一睜眼就想今天該干點兒什么,沒有人需要你的時候真是特別失落。”最初,為了彌補退休后的空虛,周婭會背著心愛的相機去旅游。僅僅過了5年,她便厭倦了。
2002年,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向社會公開招募150名志愿講解員的消息,讓周婭興奮地報了名。
“能從事與文化沾邊兒的工作,正是我年輕時的夢想。現(xiàn)在,機會終于來了。”她順利地成為了北京第一批博物館志愿講解員,一段新的人生開啟了。
“當真正走進博物館時,我卻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周婭“戒掉”了唱歌跳舞這些退休后的愛好。借書、買書、看書……好像重新回到了校園時代,一邊學習一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充實。
“講解員不是復讀機,也不是什么語音導覽,我要做一名文化的引導者。”不喜歡按稿子講展覽的周婭,把看到的、學到的都融入到講解中,清新自然。她不僅找回了年輕時的自己,也把許多參觀者帶入了文化的殿堂。
每周去上國學課,學習書法、繪畫,閑暇時經(jīng)常去泡博物館,仔細研讀中國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埃及神話……除了中國的博物館展品,周婭還到國外的博物館游學。幾年里,她走遍了埃及、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回想起當初自己去做博物館志愿者的決定,周婭感到慶幸和自豪。“我做講解員那段時間,國博的23個展覽,我講了22個。”
講《大唐風韻》《啟蒙的藝術(shù)》《意大利文藝復興》《從莫奈到畢加索》,也講《故宮藏歷代書畫展》《哥窯瓷器展》……周婭的腳步也踏遍了世紀壇、故宮博物院。
去年年底,按規(guī)定70歲以上的志愿者要退休了。不過,沒過多久,周婭又找到了新“工作”——在假日博物館提供的平臺上開辦自己的講座。再次回到“工作崗位”的周婭又有了新的思考:“從事文化傳播,我依然可以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周婭看來,尊重歲月和年華,適當?shù)胤畔律矶危谀和旧蠒叩酶靡稽c。“告別時,我一定是微笑的。告別前,我依然前行。”
忙就是圖個樂和,惦記別人也是一種快樂
“直到52歲,我才退下來。”73歲的高忠玉說,退休前在公交公司從事家委會的工作,每天圍繞著300多戶居民家的大事小事,忙碌而又繁瑣。
真正閑下來的高忠玉,同周婭一樣失落了。經(jīng)過朋友的介紹,她干起了小時工。高忠玉還記得,第一個客戶是一名日本人。從此,有了工作的她,又融入了社會,接觸的人多了,生活也不像她所想象的那么無所事事。
2000年1月17日,喜歡讀報的高忠玉發(fā)現(xiàn)西城區(qū)圖書館有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于是,她“跳槽”成為美新路基金會的一名志愿者——被分配的任務是去敬老院陪伴老人。
敬老院里,一位老人因為子女忙于工作,失去陪伴的老人成了高忠玉的朋友,沒事就去聊上兩句。高忠玉還時常自掏腰包給老人們買水果買點心,天冷了給老人買雙棉鞋。每次去都會帶著老人在敬老院的院子里蹓達。
“看,我的老朋友又來看我啦。”每次老人向同伴兒高興地介紹,都讓高忠玉滿心歡喜。
每隔兩周,她就去一趟敬老院。中途要倒兩次車,到站后還要走兩里多路,但老人們的信任,讓高忠玉感到了一種責任。這讓近年來腿腳有些不好的她,依然堅持了下來。
老人們總想著高忠玉,高忠玉也惦記著老人。敬老院周邊沒有理發(fā)館,因此,除了陪伴老人聊天,年輕時的理發(fā)手藝派上了用場。有了高忠玉,老人們特開心,也重視自己的外表,也要“趕時髦”了……
走進高忠玉并不寬敞的屋子里,3臺縫紉機擠在一起。她喜歡用別人不要的碎布頭縫些環(huán)保手提袋、布藝拼花書包、別致的服裝。鄰居們都知道高大姐手巧,于是,來她家上門討要布包、衣服以及布藝品的鄰居們絡繹不絕,而高忠玉也樂意去幫助大家。
很快,高忠玉的手藝被婦聯(lián)知道了,她便被請去社區(qū)傳授技藝。“現(xiàn)在雖然大家生活得很富裕,但是我們也不能忘了勤儉持家。”在傳授居民布藝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不少剛出校門的年輕人連最簡單的針線活兒都不會做了,高忠玉就更加感覺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一周上兩節(jié)課,一次盤扣,一次香包。”現(xiàn)在,都有學校慕名請高忠玉為學生開一門制作中國傳統(tǒng)盤扣、縫制香包的手工課了。
“其實這么忙碌的工作,并不是為了賺錢糊口。”高忠玉說,四千多元的退休金足夠日常開銷了。“這么忙就是圖個樂和,因為我發(fā)現(xiàn)惦記別人或被別人惦記,也是一種幸福。”
不斷“充電” 服務社區(qū)
73歲的藍信長是青島八大湖街道延吉路社區(qū)居民,1969年4月參軍,197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3年4月退役進入企業(yè),2007年12月退休。
退休后,藍信長幾乎天天到市圖書館讀書學習,一般在六個小時以上。十多年來系統(tǒng)學習了心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guī)知識、老年學、營養(yǎng)學等。
2008年和2009年,藍信長參加了國家心理咨詢師的學習和考試,考取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證書。為了有針對性和有效地幫助他人和為社區(qū)、居民服務,2017年和2018年,他又參加了國家社會工作師的學習和考試,并考取了社會工作師職業(yè)資格證書。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社區(qū)、居民、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十幾年來,藍信長經(jīng)常到養(yǎng)老院、幼兒園、社區(qū)醫(yī)院等進行義務講課和輔導。
“我為老年人講授老年心理學和老年健康知識,幫助老年人解除心理困惑,使老年人能快樂安度晚年;我為幼兒園教師和社區(qū)醫(yī)生宣講幼兒心理學知識、教師心理學知識和病人心理及護理常識,得到了大家的贊譽。”藍信長說,他多次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咨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上門進行輔導提供幫助。
“2018年,一名12歲男孩家庭突發(fā)變故,孩子目睹了變故全過程,受到了強烈刺激。這個孩子把家庭變故的責任歸結(jié)在自己身上,于是產(chǎn)生了輕生的念頭。”藍信長說,關鍵時刻,社區(qū)領導非常重視,及時采取措施保證孩子的安全和生活,并安排他為這個孩子做心理疏導。藍信長認識到孩子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經(jīng)過多次與這個孩子的溝通交流,讓孩子逐漸接受了家庭變故的事實,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理性地看待自我。目前,這個孩子的情況穩(wěn)定,已經(jīng)在寄養(yǎng)家庭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