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暉
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定于 1971年 10月20日再次來京,安排尼克松訪華事宜,并代表尼克松同周恩來總理進行預備性政治會談。
10 月19日,總理的秘書錢嘉棟通知我,當晚9時到總理處開會。
散會時已近午夜,次日(10 月20日)午后,我看到總理在我給錢嘉棟的信上所作的批示,批示是用鉛筆寫的,全文如下:
特急件 錢 請立即交外交部以鉛印三十本,(明)今午交我,版未拆。周恩來 20/10 1971
總理的這件批示,表明以下幾點:
第一,總理是批給“錢”(即錢嘉棟)辦理的。他寫了“請”字。這就表明,即使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總理也是那么謙虛,那么尊重。
第二,總理寫了“明”字,以為還是10月19日,旋即發覺已是10月20日凌晨,隨將“明”字圈掉,寫了“今午”。末尾寫的日期“20”,也是從“19”改過來的。這表明總理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忘了時間。
第三,基辛格定于10月20 日午前抵京,總理定于10月20 日下午 4 時同他會談,總理根據這兩份材料提出一個重要論點,并未列入主席審批的會談方案。按當時規定,送主席和中央領導成員閱看的文件必須鉛印,份數必須是30。總理寫了“特急件”,劃了3個圈,并寫了“請立即交外交部以鉛印30本,今午交我”,為的是在同基辛格會談前,由他親筆在鉛印本上寫明意見,分送主席及政治局成員核定。這表明,總理善于根據所掌握的新情況及時提出新看法。同時也表明,在重大問題上,總理堅持集體領導、共同決策的原則。
第四,總理不但將這兩份材料印送主席和中央領導成員,還要印發給其他有關同志,以便他們也了解這些情況,有利于處理相關的問題。為此,他要外交部保留版面,他將“版勿拆”誤寫為“版未拆”。總理誤寫而未改正,這是極為罕見的。這是總理批給他的秘書的,時間要求很急,他來不及重新校正。可以想見,他批這一件時已經非常疲勞。
第五,總理在對他秘書的批件上鄭重其事地簽署了“周恩來”的全名,而且寫明年月日。有些大官或小官在簽批文件時,只寫姓不寫名,或者只寫名不寫姓,往往不寫日期,即使寫了日期,有的只寫某月某日,有的只寫某日,很少把某年某月某日寫全,這給新來者及后來者造成很大困難,這種懶惰、不負責任的壞作風,總理一向是堅決反對的。
第六,總理是在10月20日凌晨作出這一批示的,中間經過錢嘉棟、外交部(辦公廳)、外交部印刷廠幾個環節。不到20日中午,裝訂好的“鉛印三十本”提前送給他本人。這樣高的效率,是總理長期以身作則、嚴格要求的結果。
(摘自《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