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該方案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厘米。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現藏于河北博物院。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整個圖案由陶范鑄成零件,共使用了186塊陶范,經過多次鑄焊接(40個鑄接點、60個焊接點)而成結構如此復雜的成品。
該方案四條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時期的斗拱造型。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打破了傳統的“龍飛鳳舞”的動態場面,以靜為基調,底部由四只表情溫馴的梅花鹿承托一圓圈,四龍四鳳互相盤結,翼尾相接,構成一個內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幾案,穩定而舒展,呈現出一種靜態美。
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銘文內容記載公元前316年燕王噲讓君位給相國子之,以致國破身亡事,中山王厝(同“錯”)要其嗣王接受這一教訓。銘文還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赒在燕國內亂時伐燕,以及開辟疆土、獲地數百里、列城數十座等功績。
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
該銅鼎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現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角形玉杯
西漢角形玉杯通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壁厚0.2~0.3厘米,重372.7克,材質為新疆和田玉。杯形如獸角,杯底有細軟彎轉的繩索式尾,纏繞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陰刻弦紋一周,杯身以淺浮雕和雙鉤法飾勾連云紋。器體輕薄,拋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殘,青玉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浸斑。它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杯腹中空可盛酒,杯口呈橢圓狀,由杯口至杯尾逐漸收攏,在杯尾卷曲處形成飛卷的浪花,看上去頗似一只犀牛角。
西漢角形玉杯1983年出土于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現收藏于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西漢角形玉杯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漢代角形玉質杯,在玉器史上占有絕對重要地位。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是西漢時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作,1972年于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出土時為覆蓋在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其應為出喪時作為“遣車”先導所打的“幡”,它表達的是引魂升天之意,體現墓主對羽化登仙的渴望。畫面的內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上、人間和地下。上部描繪的是神話傳說中的天國景象。中間畫的是墓主人在世時的生活寫照。下部繪的是神話傳說中的陰間場景。整個帛畫畫面和諧自然,色彩濃烈,富麗華貴,莊重典雅。整個帛畫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長205厘米。
西漢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1968年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子竇綰墓中出土。現藏于河北博物院。長信宮燈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體鎏金,顯得燦爛而華麗。銅器上的鎏金工藝在戰國時期已出現。銅器經過鎏金處理后,表面金碧輝煌,而且經過鎏金后對于銅器的保護也起著很重要作用。這件出土的長信宮燈就是最好的見證。
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該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弧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后為圓形,嵌于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照射的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的釬上插上蠟燭,點燃后,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西漢劉勝金縷玉衣
該套金鏤玉衣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現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為岫巖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該套金鏤玉衣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淡黃色,整體主要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五部分。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
該套玉衣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塊,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護襠,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有玉帶鉤,組成一套規格最高的漢代喪葬用玉。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朱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三層,棺為梓木,通體內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繪出龍虎相斗、雙鹿騰云、雙龍穿壁,以及仙人、云氣、仙鹿等,整幅畫面充滿海外仙山與神仙洞府迷離的氣氛,并以此表達吉祥升仙的主題。
黑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二層,棺為梓木材質。棺內涂朱漆,右側板內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馬和人。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地,彩繪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獸,構成一個奇幻的仙境。該棺槨1972年出土于長沙市馬王堆西漢古墓,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
該護膊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墓地中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經密為2200根/10厘米,緯密240根/10厘米,經向花紋循環7.4厘米,為漢代蜀地織錦。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字出自《史記·天官書》。此漢錦采用的青赤黃白綠五色,皆為秦漢以來發展廣泛的植物染料所得。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于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現藏于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直裾素紗單衣
直裾素紗單衣為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重49克,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術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
單衣用紗料制成。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紗,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夸張。
它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造工藝技術,為國內所僅有,它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漢的驕傲。該單衣1972年出土于長沙市馬王堆西漢古墓,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據央視“國寶檔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