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我校開展“思維發展型課堂”教學探索已有幾年的時間了,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鮮明的特色。本教學設計將以牛津英語(深圳版),小學六年級下冊,Unit 5 Crafts, Module 2 Work and play為例,探索思維工具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的融合方法。
【前期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的教材內容主要圍繞復習小學階段前面學習過的語法知識展開。本單元為牛津英語(深圳版)6B Module 2 Work and play的第二個單元。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積累了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如:art,paint,oil等,也已基本具備了運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過去式進行對話、交際的能力,能運用以上時態表達跟Crafts有關的活動經歷。本節課通過對課文原文Lu Ban and the saw的學習以及對Lu Ban and the umbrella 拓展篇章的了解。運用聽,說,讀,復述,欣賞等步驟逐步深入解決課文重難點。學生們成功進入到民俗博物館參觀匠人及其制作,進一步理解工匠精神和含義。
二、學習者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們能圍繞熟悉的話題,在課堂交際情境中聽懂對話,具備初步閱讀中長語篇并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思辨能力開始起步,能從模仿表達向體驗表達過渡,初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能交際對話、自主創編,具有一定水平的寫作能力。
學生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與手工藝品相關的主題詞匯,具備運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來描述事物、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學生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拓展話題,并闡述話題。值得一提的是,民俗文化校本課程是我校的辦學特色,大部分學生對民俗類的手工藝品了解甚多,但是對這一話題的相關背景知識積累不夠,所以教師的設計要能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手工藝品及手工藝人的知識框架,并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1)能夠在語境中運用There was/were…?來描述存在的事情。 (2)能根據思維導圖復述出故事文本的主要內容。
2.教學難點。形容詞副詞的區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在情境中學習新的詞句:craftsman,carpenter,inventor;
2.能在語境中熟練地使用過去式,副詞的用法;能在語境中正確地運用來There was/were…進行描述 。
3.讀懂關于鋸子發明的短文,能借助重點詞掌握文本故事中主要內容并做到復述。
技能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協作能力、表達能力。
2.通過繪制簡單的思維模式圖,提高的思維和語言綜合能力。
思維目標:
1.借助橋形圖對各種傳統技藝進行分析,發展學生類比能力。
2.在因素分析法指引下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知識,發展學生提取信息和歸納知識能力。
3.借助概念圖幫助學生理解鋸齒,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喚醒記憶,引入新課
1. 師:Hello! We’re Challenge Members. Nice to see you again! We’re bringing you tasks today. If you are able to finish the tasks, then you can go into the magic museum and enjoy i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What tools do we need when you make a craft? How many kinds of crafts do you know? (參考圖示如圖1)
(生:回答crafts的工具和種類,如: Crafts from the ancient times,Crafts from nowadays,Traditional crafts…)
2.師:What does the leaf look like?
【設計意圖】
1.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回顧相關知識。
2. 在比較中發現差異,不同的樹葉可以設計出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用處,讓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激情,引入新課。
二、運用思維工具指引,合作學習解決重難點
1.整體閱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在個人自學的基礎上,完成老師要解決的問題。
A:What did Lu Ban find on the leaf?
B: What did Lu Ban think of?
C: Why did Lu Ban want to make a tool with teeth like these?
(生:個人先閱讀教材,找出文章中的答案。)
A:He found many sharp teeth on the leaf.
B: He thought of making a tool with teeth like these.
C: Because he wanted to cut things with it easily.
【設計意圖】
借助教材中的資料,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及圖文轉化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及思辨能力。
2.解決文本中的語法難點
師:出示文中easily單詞What’s the meaning of easily?Is it an adjective or adverb?Can you write some in the sheet?(如圖2)
(生:小組思考和討論后,根據已有的雙氣泡圖填入單詞,展示思維結果)
3. 根據氣泡圖的單詞規律,完成形容詞和副詞在句子中的練習。
師:What rules do you find?
(生:形容詞在名詞前面,副詞在動詞后面,一般副詞是在形容詞后面加ly,也有的單詞既是形容詞也是副詞。限時搶答,要求表達規范準確)
e.g. She is a _______ (happy/happily) girl. She plays the ball _____(happy/happily) .
【設計意圖】
通過問題驅動,借助雙氣泡圖對形容詞和副詞進行比較,讓學生在關注差異性的同時尋找共性或相似性,從而理解、領悟單詞語法的規律,也為下面進一步學習分工合作做好鋪墊。
采用小組搶答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理解There be…句型的一般過去形式。
師:展示課文句子,通過例句,強調總結出關鍵詞,讓學生練習was/were;
(生:先找出每個練習題的關鍵詞,再去回答,這樣學生能較好回答理解。)
師:給出不同圖片讓學生填空,補充深入練習后再次學習課文。
(生:打開書完成書本上P31,對故事,總結并回答。)
【設計意圖】
在解決抽象問題時,培養學生“典例材料→練習→建模→整體認識”的有序思維的習慣,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詞,抽象知識就這樣被具體化了。
4.回歸文本,借助思維導圖構建文本進行retell。
師: 展示視頻,通過看視頻跟讀課文,再次總體理解課文。
(生:根據課文內容先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然后小組內相互討論、補充;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思維導圖;最后小組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所學內容。)(如圖3)
由于這部分的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可能會導致出現部分語法錯誤,所以教師要在學生討論或發言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誤區,針對共性問題和典型錯誤,及時點撥。
【設計意圖】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雖然對文章有了一定了解,但大多是零碎的。魯班的手是如何被葉型鋸齒割破的,他是如何觀察樹葉的,利用因素分析法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學生把想到的各種理由寫出來。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梳理,構建有機聯系的體系,為下一步的知識遷移做更充分的準備。
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同伴間在討論、互助和相互啟發中,各種觀點不斷碰撞、重組,學生對文本知識將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培養了團隊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三、拓展延伸學習,強化知識遷移
1.文本拓展,深入了解魯班。
師:視頻播放魯班的其他發明,學習拓展文章Lu Ban and the umbrella,運用橋型圖展示魯班的發明關系。
(生:小組思考和討論魯班的發明間有什么關系leaf和saw,pavilion和umbrella。)
【設計意圖】通過魯班發明的鋸子,傘,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小組間討論已知的發明以及其來自什么,讓學生找出上下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
2. 知識拓展,世界重大發明。
師:展示世界各地的發明家以及工藝匠人,欣賞工藝圖片以及發明家的制造發明。
(生:通過樹葉,亭子發明了鋸子,傘,小組用橋型圖展示仿生發明。如圖4)
【設計意圖】
通過魯班發明的圖片展示,對其他發明進行討論,找到他們間的聯系點。
【課后反思】
本節課在簡短地回顧了第一課的主要內容后,設置了Challenge Members與學生一起參觀民俗工匠博物館的情境。這個情境繼第一節學習了民俗知識后,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容易接受,并且參與度很高。在呈現新知的時候,使用完成三個任務幫助Challenge Members進入博物館參觀的方法,每一個任務配有重點詞句。通過幾次的聽讀,鞏固課文內容。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學生最終通過小組合作可以完成關于課文的思維導圖并進行復述。在最后一個任務中,通過拓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創造發明及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們很有興趣。在小結階段比較有特色的是通過學生們參觀民俗工匠博物館,了解工匠精神。本課我重點借思維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簡單化、碎片知識系統化,實現教學的高效性。由于時間有限,本節課也有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合作可以再增加,深入些;
2.課文的拓展部分可以讓學生討論的更多些。
【作者簡介】文芳,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鼎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