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雁
摘 要:近些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需要面臨著嚴峻市場的沖擊和考驗,同時我國正在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做好宏觀調控,更好促進我國經濟在時期地發展是我國發展需要考慮重要問題。而且在轉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好金融體制改革,更好規劃金融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從而更好地和實體經濟發展有效銜接都是我國發展需要面臨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在我國經濟轉型背景下,探索了如何做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銜接問題做了一定的探索,從而更好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金融體制改革;企業融資行為;發展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合理對接
(一)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影響,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同時也影響著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速了新的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的形成,國際經濟的矛盾以及經濟增長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也造成了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分化。我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通過實行改革開放戰略以及一系列經濟增長刺激戰略,促進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但是隨著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地影響,使得世界經濟出現了不穩定影響,嚴重影響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我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從而更好適應新時期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的經濟逐漸由超高速增長狀態逐漸變成了中高速增長,也就是“新常態”發展。雖然這種調整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沒有之前那么迅速,但是使得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更加合理,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加強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聯系,這樣對于一個國家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實體經濟對于一個國家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過去的經濟發展往往忽視了實體經濟重要性,這些年我國政府不斷出臺一系列政策旨在更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讓他們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這樣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二)中國經濟體制轉型
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仍然處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之下,各國國家的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大的發展距離,尤其加大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各國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需要做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有效銜接,僅僅依靠單方面的發展很難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多國家在金融機影響下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尤其是一些以金融為主的一些國家。實體經濟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中興事件的發生讓我國更加意識到實體經濟發展重要性,金融產業是能夠讓一個國家獲得高增長和高收益,但是對于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這樣的產業結構華而不實,在面對著西方發達國家制裁時,會陷入很大的被動。因為我國加大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以及極大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由于加大對一些產業的投資力度,包括了集成電路等產業,只有把實體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實現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更好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向前發展。
二、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十九大以來,我國格外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根據我國實際國情頒布了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政策從而更好使得企業能夠更好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但是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和需要評估企業的各項指標,這就給政策落實帶來了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以及相關金融結構不夠完善造成的,因此在開展基于財稅與金融改革之前需要對我國企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過程存在的困難加以了解,從而更好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在金融融資方面,企業由于自身實力和相關信用等問題,很難獲得銀行的信任和相關金融結構的支持,從而使得企業在融資渠道表現為十分單一,這樣在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獲得足夠多的資金支持,那么很容易造成資金鏈緊張,從而很難獲得長期發展,很可能在艱難競爭中倒閉。雖然我國加大了對企業的降稅力度,對于中小企業提供了很多政策優惠和各種貸款,但是對于一些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發展來說,由于規模和信用問題,他們在信用考評過程中沒有相關的優勢,這樣就不能取得銀行的信用,那么也就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
單一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使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資金環節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是十分不利的,他們不能夠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這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就沒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在解決其他業務問題過程中就可能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另外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那么企業很難獲得市場的份額,和行業的大公司競爭更是沒有優勢可言。銀行貸款融資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需要企業通過相應的信用考評機制,在過去銀行根本不愿意將資金帶給企業,因為他們沒有償還能力。第二企業貸款能力有效,沒有相應的信用支撐,這樣就會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但是近幾年,我國意識到中小企業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出臺了各種政策將資金帶給那些有活力的企業,但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獲得政策的扶持,很多企業通過這個政策進行非法盈利。
三、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實體經濟和金融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的支持
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斷扶持和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才能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使得我國很難為所有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性幫助。因為國家不可能對于所有的企業都提供經濟支持和政策支持,很多企業利用國家政策來套取國家相關資金。因此在資金獲取方面必然要通過銀行第三家金融結構進行信用評價和信用考核,只有通過相應的考核才能夠獲得銀行的支持和貸款,但是如何更好進行量化是銀行發展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合理量化考核手段對于中小企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量化過程中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同時保障量化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使得量化方案適合我國基本的國情,而不是一些政策性方案,這樣的方案很難應用到實際當中,只可能停在紙面的。
(二)財政稅收工作存在著一些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和內陸發展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導致我國東西差距很大的。東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資源豐富,發展機會良好,從而獲得很好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發展空間有效、可用資源有限,尤其在人才招聘和吸引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劣勢,大多數人才都愿意去一線城市,導致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合理的稅收結構,使得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另外,我國很多政策都在向著東部偏斜,雖然我國近些年實行了中部崛起戰略等,但是從經濟上來看收效甚微,主要是人才和地勢優勢不突出,使得企業發展手段很大的限制。因此為了中西部企業的發展,可以通過稅收政策來調整這種不合理的差距,使得企業沒有太多的負債率以及稅收壓力,從而更好獲得發展。
四、更好促進我國經濟轉型的幾點建議
(一)政府要重視企業發展,營造健康金融環境
為了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我國需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金融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銀行考評制度的完善,營造健康的信貸環境,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獲得融資和貸款,從而保障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促進自身的發展。地方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和服務,在整頓經濟環境的同時,積極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不斷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從而不斷金融方式的轉變。例如,專利權“政銀保”融資就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一種新模式;各級市政府、監管部門推出的“無還本續貸”金融改革助力企業的發展。
(二)加大對于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財政補償力度
為了更好更快促進企業的發展,使得企業能夠獲得更好地發展優勢,政府必須有針對性出臺一定的財政補償政策來扶持企業,但是制定相關政策過程中需要滿足以下的要求。第一要統籌兼顧,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的政策更加科學合理,能夠符合各地的相關法律要求,在縮小東西差距的同時,保障政策公平正義,使得資源分配更加科學合理。第二財政政策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分配調節作用,通過調整稅收結構從而減少企業的負債率以及企業的壓力,使得企業能夠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方面,從而獲得更好地發展。
(三)企業自身要加強財務管理
目前各個行業的經濟形勢十分復雜,企業如何投融資行為都可能對于企業發展造成很大地影響,這就要求企業需要合理評估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需要制定發展戰略,同時還要把風險降到最低,企業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才能處于不被動的局面。同時企業要分析行業形式,定位好企業發展的目標以及實際財務情況,從而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投資方案。企業在制定財務管理制度時需要統籌規劃,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市場變化情況以及行業發展趨勢來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要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上來看待財務管理工作,這樣制定出的管理方案才能夠經受時間和市場的檢驗。另外企業需要做好財務管理工作和財務編制工作良好銜接,充分發揮財務對于企業發展的指導作用,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將企業更多的資源放在戰略發展上面,從而更好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結論
為了更好促進我國經濟體制結構的轉型,我國政府需要給企業提高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從而保障企業更好地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同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加強財務管理和建設,不斷提高自身信用,從而更好獲得銀行的信賴與支持。
參考文獻:
[1]巴曙松.中國“普惠金融”的新路徑與反思[J].華安保險,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