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婷
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無論在校園里還是在社會上人們越來越看重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社會也越來越需要創新型人才。而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的人才。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必須重視創造教育,發揮創造教育的效用,在教育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讓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得到提升。
然而目前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創造教育的發展。那么,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提升創造教育的水平,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注重因材施教。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在實際的工作中部分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沒有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不注重因材施教。教師一味按照課前準備的教案開展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成了教師的“獨角戲”。語文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課堂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這樣的語文教學嚴重阻礙了高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運用創造教育的手段,沒有實現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
二是教學方法落后。啟發、自動、手腦并用、教學做合一是實施創造教育的基本方法。但是,一些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依然循規蹈矩地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喋喋不休的講,學生在講臺下漫無目的的聽。這個機械地的過程讓學生昏昏欲睡不知道教師講了什么,語文教師也不知道學生學習了什么,不能激發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教學中不注重師生互動,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是偏向應試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很多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學生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工作中采用題海戰術,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課文背誦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應試教育能力。學生在機械枯燥的教學中,雖然提升了成績,但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被嚴重打壓,學生成為應試教育的機器,學生根本不具備創造能力。
若要處理好以上教學問題,就有必要采取創造教育。造教育是社會發展對高中語文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把創造教育和語文教學在以下方面有機融合,利用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要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個性。創造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一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創造教育和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談,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能有時間消化所學的學問。讓高中學生的創造力可以盡量發揮出來,從而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促進全體高中生的語文能力的提升。在實際中,學生的能力側重點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聽覺能力強,有的學生視覺能力強,有的學生動覺能力強,教師依據每個高中生的個性能力,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方式。例如,《蜀道難》這首樂府舊題詩,篇幅較長,大綱中要求學生必須全文背誦。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文之后,讓學生自主選擇背誦方式,可以是默讀,也可以是誦讀,還可以是抄寫……總之,讓不同個性的學生,選擇最為適宜個人個性的方法,完成背誦任務。學生在背誦中,語文學習過程,是由“學會”走向“會學”,學生的學習創造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提升。
第二要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性。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學生都是被教師的教學目標牽著走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發揮。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實現素質教育,在這個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凸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改革目前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和大運動量訓練的應試型教學方法。在教學生活中要寬容和了解學生,與學生保持民主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投入到教學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就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積極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利用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學生的創造能力潛移默化就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在教授《鴻門宴》一課時,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課文講解方法,學生就會感到非常枯燥,提不起學習興趣。但是,教師如果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創造教學情境,其效果就大大提升。教師可以將教室作為“鴻門宴”的現場,讓學生扮演項羽、劉邦、項伯、范增、項莊、張良等角色,學生通過即興表演和課文朗讀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學生在這種充滿趣味的課堂中,一般都會積極主動思考,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得到提高。
第三要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高中語文教育的手段并不是單一固定的,教師不應當把目光只放在學生成績提升上,而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從而有益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課文中出現的情境,如《荷塘月色》和《林黛玉進賈府》等,通過多媒體技術聲色圖音多種刺激,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如分小組探討《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是主人公嗎?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完成分析課文、整合教材、形成結論、展示結論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思考,例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通過舉生活實例的方式,加深學生理解,進而培養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創造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遺產中的一塊瑰寶,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依然能顯示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地研究它,讓創造教育思想更好地為今天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添磚加瓦,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