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瑤 甘小洪


摘 要:基于《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以“其他植物激素”一節為例,通過創設情境、設問引導、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植物激素;課程標準;高中生物學
1.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3章第3節。前面已經學過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等內容,因此這節課是對于除生長素以外植物激素的擴展和延伸,主要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兩大內容。但教材上對于各類激素的描述較為簡短,為使課堂更豐富、生動,教師需要自主增添教材外的素材,以盡量避免課堂的平鋪直敘、枯燥無味。本節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利于學生利用植物激素知識解釋相關生產生活現象、解決生產生活問題。
2.學情分析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1],高二學生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已完全具備以下思維能力:假設-演繹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學生已學習過生長素相關知識,對于激素的本質、產生部位、作用特點等有了一定了解。但對于植物到底還有哪些激素以及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不清楚,因此仍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
3.教學目標
(1)生命觀念:
通過觀察植物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曲線,能夠認識到植物激素種類繁多是由于環境的選擇,培養學生形成“進化與適應觀”;能夠認識到植物的生長發育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形成“穩態與平衡觀”。
(2)理性思維:
學生能夠基于教師的提問引導和充分利用教材,運用歸納與概括的方法,認識到其他植物激素的產生部位及其作用。
(3)科學探究:
通過“惡苗病”現象的引導,學生能夠對現象進行觀察、提問、設計實驗、實施方案、交流與討論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團隊合作、勇于創新。
(4)社會責任:
通過參與討論生長調節劑的社會傳說,能夠針對社會傳說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通過了解生長調節劑不易降解,能夠形成生態意識,參與土壤污染等環境保護實踐;能夠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和植物激素等相關知識;能夠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調查,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植物激素相關的問題。
4.教學過程
5.教學反思
核心素養在每節課教學內容的的滲透方面其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在本節課中如果將4種植物激素相關推理以及實驗探究等內容都列出來的話,則內容太多太復雜,學生也沒有必要全部掌握。因此,本節內容更適合給出結論讓學生能用植物激素相關原理解釋生命現象和解決生產問題,即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兩種素養體現得較為突出。教師應抓住每節課的特點來著重滲透某種核心素養,而不是強行滲透每種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個看起來新穎且高大上的概念,但實際上是對三維目標的延伸和擴展,其實教師在課堂已經切切實實地在滲透核心素養了,只是沒有將其概念化。因此,一線教師們要多多實踐,力求將生物學核心素養變成學生終身受益的成果,提高公民基本素養。
參考文獻
[1]余小波.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113-115.
[2]孫艷玲.“其他植物激素的調節”一節的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16(06):46-48.
[3]段娜,賈玉奎,徐軍,陳海玲,孫鵬.植物內源激素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02):159-165.
作者簡介
何瑤(1995.4-),女,南充市順慶區西華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甘小洪(1974.9-),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中學生物學學科教學研究